做文字工作,藝術創作,時間長了,不接觸社會,很容易滑入虛無。
嚴肅的東西變成了文字元號,在自己的手中排列組合。
負不起責任,還偏要去帶節奏,用文以載道塗脂抹粉,其實是狼子野心。
沈三通手頭的《讓子彈飛》劇本,是姜聞獨角戲,很多細節還沒有,他也不會改動細節。
細節改動太多,《讓子彈飛》就沒味道了。
《讓子彈飛》之所以有強烈隱喻的感覺,就是因為姜聞為首的主創,投入了自己的私貨。
自己嗨了起來。
再加上姜聞處於事業的低谷,不能我行我素,有了好理解的故事線。
所以,《讓子彈飛》精髓是姜聞這些主創,投入了的精神氣。
沈三通只是想把結尾改了:“你看這個結尾,張牧之騎在馬上,看著馬拉的火車,從身邊駛過。”
“車廂裡傳出花姐的聲音,她問:老三,去上海還是去浦東?”
“老三回答,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
“馬拉火車往右轉。張牧之騎馬跟了上去。”
“老哥,這個結尾不好,真的不好。”
姜聞對此並不退讓,這方面他很輕視沈三通。
沈三通連他的隱喻都不懂。
不過畢竟是金主,也是組局的人,姜聞耐住性子:“哪裡不好?”
沈三通道:“去浦東之前,就有了四三方案,完成了輕工業。要去浦東,是張牧之的決定,而不是老三。”
“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姜聞神色微微一動,有點驚訝,也有點慌。
他和主創引以為傲的扣子,埋的東西,被沈三通輕而易舉的看透了。
沈三通道:“這個結尾,太俗。”
姜聞不樂意:“怎麼俗了?”
這個結尾,或者說這部戲,姜聞自信圈子裡沒人弄得出來!
絕對不俗!
沈三通微微一笑:“過於跟隨一些勢力的調調。”
“現在有兩種手法,一種說去浦東前是封閉的,另一個則是說,去浦東後,和在鵝城相互對立。”
“大概是從千禧年前後,我們這邊的知識分子,幾乎都在傳播這樣的說法:八十年代開啟大門,我們的知識精英看到外面的繁榮,崩潰了。”
“實際上,69到76年的官方報紙,西德子、髪國、代英、米國等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在北上廣深等地舉辦過展示會。”
“高樓大廈、先進的工業、農業等等,一應俱全,都見過,也沒崩潰。”
“這些國家的記者,教會方面的,還去西北農村、河北、河南農村考察過。”
“而我們,也不斷派文化界、科學界等等,去歐洲、米國演出、學術交流。”
“事實上從50年代一直派留學生去這些國家學習,我們要學習先發經驗,而西方國家,對占人類四分之一的空白市場垂涎三尺。”
“我們一直有交流的。”
“電影《405謀殺案》,改開前的故事背景,最後的打鬥場景是在一個上海的酒吧,櫃檯上洋酒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