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8年,6月8日。這本在正常歷史上平平無奇的一天,而在李承乾出身在這個世界上後改變許多歷史軌跡了。
四更時,李承乾的住處傳來一聲高亢尖銳地聲音:“恆山王李高明接旨!”
雖然還有一些起床氣,但李承乾趕緊起床,恭敬的回道:“兒臣接旨。”
看到李承乾出來了,太監連忙拉起李高明說:“殿下,咱家只是來傳旨的,不用行此大禮。老奴可受不起。”
這時李承乾才想起來,這時候的宦官集團可還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但還是客氣的回道:“哪裡,您老是代父皇的旨意,而且並且年齡上也是我的長輩,豈能受不起呢?話說父皇這是給我下了什麼旨意?”
太監行了一禮回道:“謝殿下抬愛,皇上要殿下,今日上早朝授封。”
李承乾疑惑地回道:“授封,那不就是說要我當太子了嗎?我不是說要我成年之後再接受的嗎?”
太監回道:“在下不敢妄測聖意,皇上只要求我告知殿下上早朝授封。”
李承乾只好回道:“好吧,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太監回道:“老奴告退。”
這倒是打亂了他昨天的計劃,本來還想著睡到自然醒,然後去工部看他們做的發電機來著。他輕輕嘆道:“哎,計劃真的趕不上變化。”
原本按照歷史軌跡,他本應該在8歲那年就被立為太子,但是他以“自己年幼,怕不能為父,為國做出好的貢獻。”而拒絕。
其實當時心裡想的是:如果我真的接了皇子的位置,我還這麼小,那不等於把我架在火上烤!還讓多少人眼紅我,仇視我。還有,我現在還小,畢竟人微言輕。還不如多玩上幾年,現在可不想那麼快的去搞政治。
他的當時的拒絕反而給朝廷和民間留下了:賢德寬厚,明事理的好名聲。
五更三點,他準時的出現在了朝堂上,在李世民的一聲:“眾卿平身!”中,朝會正式開始了。
首先的,李世民就開始問:“李高明,朕今日冊立你為太子,作為你當太子的禮物,今日你有什麼條件,只要合理,朕都可以允諾。”
李承乾出列回稟:“兒臣接旨謝恩。兒臣希望能夠到龍門做幾年縣令,一是因為想好好歷練一番,讓自己能夠在今後更好的輔助父皇治理朝政。二是想按自己的想法規劃出一個更好的新政。三是希望能夠建立真正意義上屬於大唐的重型兵工廠及軍隊,還有學校......”
不等李承乾說完,便有諫官出列打斷道:“皇上,微臣覺得太子此言不妥。微臣懷疑太子有叛亂的風險。”
李承乾也毫不退讓,振振有詞的懟道:“何為不妥,敢問各位有誰見過亂臣賊子在朝上自己說出自己要叛亂的方針及戰略?又有誰敢說出自己的不滿?”
又一個諫官站出來:“如果是太子,還真有可能,因為太子的智慧超脫常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舉世無雙,可以挑戰世間的一切規矩。”
李承乾哈哈一笑道:“我說,我是不是可以認為你在誇我?我承蒙父皇欣賞,立為太子。所以,這江山今後也就是我的,我為何要去幹謀反這一吃力不討好,還要被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這是為什麼要去幹呢?”
諫官見這太子能說會道,有舌戰群儒的實力,便不敢再輕易說話了。在一旁低著頭,像受委屈的媳婦一樣默默地站著。
李世民見場面一度陷於尷尬,趕緊開始打圓場:“朕,知道眾卿都是為了國家安寧,為了百姓不受戰火的摧殘而舉諫。但是,太子也是為了大唐的未來所著想和謀劃。所以,我們先聽完太子的想法再給出中肯的建議,各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