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佑沐浴完畢,溼漉漉的頭髮挽在頭頂,髮梢還在滴水。
他換上嶄新的軍服,排隊向校場上負責刺金印的地方慢慢挪去。
一旦在額角刺上金印,這一生都將洗不掉曾經為賊匪的印記,如果不接受刺配為軍,他要麼在牢獄裡慢慢腐爛,要麼被人排斥,最終走上不歸路。
根據大宋刑律,“刺配”作為一種附加刑罰,用途極為廣泛,犯人在被判流刑、徒刑、杖刑後,往往同時要被“黥面”,尤其是被判流刑和充軍的一定要附加“黥面”,一是對犯人的羞辱,與守法百姓區別開來;二是防止犯人逃跑。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和攝像頭的年代,犯人一旦逃脫,往人群裡一藏,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很難覓其蹤跡。可臉上一旦被刺上犯罪記號,他們將再也無法融入正常的社會,永遠是人群中的異類!
讓海賊沐浴過後再行刺配金印,是孫從霖向吳揚提議的,根據他的行醫經驗,這樣可以減少傷口的惡化的機率。
崔天佑洗去了幾個月的汙垢和汗臭,呼吸著監牢外面清新的空氣,身上是乾淨的帶著陽光味道的新軍服,彷彿從過去兩年裡那個惡臭的泥沼裡新生。
一陣皮肉的焦糊味傳來,崔天佑這才發現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接近了燒烤烙鐵的火爐。二三十個燒得旺旺的火爐一字排開,每一個火爐邊都站著一個軍漢,每當有海賊走到面前,軍漢從火爐上抄起燒紅的烙鐵,在人耳朵後面一按。
“嗞啦嗞啦”的聲音響起,皮肉燒焦的氣味瀰漫,伴隨著齜牙咧嘴的海賊“嘶嘶”的吸氣聲。軍漢收回烙鐵放進紅紅的爐火裡,高聲喊道:“下一個!”
終於輪到崔天佑,軍漢正要將烙鐵往他耳後按去,崔天佑眼尖,發現那烙鐵頭不過一分大小,烙在耳後有頭髮遮擋,不杵近了細看根本發現不了。
他驚疑不定地問道:“軍爺,這金印這麼小,能刻字嗎?”
按照大宋刑律,黥面形式多樣,不外乎初犯刺於耳後,再犯和三犯刺於面部。流刑和徒刑刺方形,杖刑刺圓形,直徑不超過五分。搶劫和盜竊犯要在額上刺“劫”“盜”字樣,往往還要刺上犯人姓名,發配地點等等。
像他們這種刺配為軍的,有一個專屬的名稱:“賊配軍”!
軍漢嘎嘎笑道:“賊骨頭們運氣好,小吳大人心善,他不願你們揹著過往過活,特意求了官家,只在你們耳後烙上一枚小小的金印,圖案還是你們龍猛、龍騎軍的旗徽!”
軍漢將烙鐵舉給他看,果然是一分大小的圓,裡面是一條飛揚的龍形。
“小吳大人說了,你們一入龍猛、龍騎軍,將徹底與過去決裂。經過這一遭,你們就像重新出生了一回,從今往後只要你們勤練武藝,奮勇殺敵,他不會以異樣的眼光看你們,你們也不要輕賤自個兒!”
崔天佑渾渾噩噩地往外走,兩個少年舉著一個小小的葫蘆,給經過的海賊每人耳後灑上消炎的藥粉,崔天佑對此無知無覺,他腦中反覆迴盪著軍漢說的話。
走出幾步,崔天佑突然蹲在地上,將頭埋在膝上,嚎啕大哭。
他今年二十四歲,尚未娶妻。原本父母俱在,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一家人在海上討生活,家境還算殷實。
可是朝廷頒下《禁海令》,除了市舶司的船,片板不得下海,外界的商船也不得隨意停靠,否則以敵國奸細論處!
斷了收入,物價飛漲,坐吃山空。
先是崔天佑的哥哥崔天福偷偷與同村的人相約下海捕撈魚獲,結果被抓進牢裡,父親去找官府理論,被打了二十個板子扔出來,
崔老頭一生好強,從不做有違律法之事,受此大辱,老頭羞怒之下竟一病不起,不上半年就過世了。
老伴死了,大兒子進了大牢,崔天佑的母親哭瞎了眼睛。
崔天佑傾盡家資終於將哥哥從牢裡撈出來,崔天福卻一蹶不振,終日窩在家裡不肯見人。
家裡的日子越發難過,一些宵小之輩將主意打到崔天佑的嫂子和妹妹身上。
崔天佑打傷了調戲嫂子和妹妹的惡徒,一氣之下與同村的幾個青年約著投靠了海賊。一來解決家中生計,二來也震懾宵小。
海賊的日子也並非吃香喝辣,要躲避官兵,要與其他的海匪爭奪資源,還有海上的風浪。
鄰村就發生過海賊上岸洗劫村莊的事情,崔天佑當上海賊後無形中對家人形成了保護。
但是,誰願意揹著賊名過一輩子呢?他投靠的“海匪”原本就是做海上走私生意的,只因拿不到市舶司的牌票,不得不幹上走私的活,但從未有過劫掠船隻,殺害人命之事,反而要時時防著被真正的海匪劫掠!
崔天佑的哭聲引起了很多海賊的注意,聽了崔天佑的解釋,很多人都蹲在地上傷心地哭起來。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只是大宋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吳揚回到校場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遴選出的軍卒面貌煥然一新,望著他的目光有感激、有敬重,甚至有些狂熱!
沒有被遴選上的海賊望著他的目光滿是哀求,是那種將他當做了唯一的也是最後的救贖的哀求!
吳揚登上點將臺,臺下是遴選出的六千五百名軍卒,他們橫成列,縱成行,一個個抬頭挺胸,神氣飽滿。
沒有被選上的海賊則被帶到了校場的後方,靜靜地注視著高臺上的中郎將!
“眾將士聽令,從今日起你們就是本將麾下龍猛軍中一員,望你們勤加操演,令行禁止!本將承諾,將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一個月後,本將再從爾等當中遴選出一千五百名優秀者授龍騎軍,望爾等不負陛下和朝廷深恩,不負本將苦心!”
話音未落,校場上的所有人齊刷刷矮了半截,他們單膝跪地,雙手抱拳,仰頭齊聲道:“謝陛下和朝廷隆恩,我等誓死追隨將軍,赴湯蹈火,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