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歲月安穩,山外卻是另一番景象。
在宋、金滅國之戰的緊要關頭,尤其是在宋朝的軍隊取得節節勝利的關鍵時刻,宋廷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飛,據參與北伐的老卒事後回憶,岳飛撤軍的途中,百姓撲跪於道旁,哭聲盈野,有人拉住岳飛的馬韁質問:“元帥來時我等簞食壺漿迎王師,並肩作戰,共同禦敵,金人早已視我等如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拔之而後快。如今元帥一去,卻將我等置於何地?”
岳飛無言以對,只能拿出皇帝命令班師的詔令給百姓們看,最終,岳飛決定留軍五日,好掩護忠義軍和百姓們撤退。
可是大宋的軍隊一退,整個淮河以北都淪為金國的佔領區,忠義軍和追隨過大宋王師的百姓又能退去哪裡?
岳飛放棄了浴血廝殺拼命取得的戰果,辜負了襄助他的義軍弟兄和金佔區的百姓,灰頭土臉地回到大宋,他一改舊日慷慨激昂隨時整軍備戰的雄姿,不斷向皇帝請求卸甲歸田,卻都被皇帝以“兵戈並未止息”為由,不允。
從此,可將兵百萬的嶽少保以“副樞密使”的頭銜在臨安的朝堂上充當一個泥塑木雕的擺設,絕口不提北伐和收復疆土。
岳飛的隱忍並未換來安穩。
次年,即紹興十一年八月九日,岳飛被罷去樞密副使,充任“萬壽觀使”的閒職。或許他也嗅到了臨安空氣中陰謀的味道,自請回江州廬山老家閒居,想要躲過劫難。
此時的岳飛已經無兵無權,是個徹頭徹尾的“閒人”,但是朝堂之上仍有人對他不放心。先是秦檜授意張俊威逼利誘岳飛舊部的都統制王貴、副都統制王俊先出首告發岳飛麾下大將張憲“謀反”,以此牽連岳飛。
岳飛下獄後,宋金和談的程序越發迅速,十一月初七,宋金兩國達成二次“紹興和議”,宋朝皇帝趙構向金國皇帝納表稱臣,宋金兩國劃淮河而治,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同時宋朝還需每年向金國貢奉白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宋金簽訂和議,岳飛也迎來了死期。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宋朝皇帝趙構下令將岳飛特賜死,時年三十九歲的岳飛沒有死在萬軍之中,而是憋屈地死在了大宋的大理寺獄內。
“這些都是我們來了臨安之後才聽說的。我們在太行山內躲了足足半年,隨著躲藏的時間越久,進山的人越來越多,山下忠義軍堡寨的狀況我們也聽人說起過,外出的忠義軍叔伯們一個都沒有回來,金兵攻進了堡寨,殺死了所有的人,連襁褓中的孩子都沒有放過。最後又放了一把火,將堡寨燒成了白地。後來,金兵時常入山搜捕,我娘為了引開金兵,自殺了。”
董小乙回憶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我記得入冬後天氣越來越冷,為了尋找食物,爺爺和大哥要去很遠的地方打獵。有一回爺爺和大哥出去打獵,整整三天都沒有回來,孃親帶著我和二姐躲在山洞中,我餓極了,也怕極了。阿孃沒有辦法,只能將啃過的骨頭又丟進水裡煮,我捧著上面已經沒有一絲肉的大骨頭啃得上面滿是口水。就在這時兩個金兵沿著山腳慢慢搜了過來,眼看著他們越走越近很快就要發現我們藏身的山洞。娘沒有辦法了,她讓我和二姐藏在洞裡不要出聲,自己卻跑了出去……”
董小乙淚水漣漣,他和二姐躲在洞中,二姐死死地捂住他的嘴,不讓他哭出聲來。可他的耳朵卻灌進了金兵猥瑣的笑聲,至始至終,他沒有聽見孃的聲音,孃親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個啞巴,發不出絲毫的聲音!
“到了第二天,大哥揹著摔斷腿的爺爺回來,再去找阿孃,只在山林裡找到了幾片撕爛的衣襟,上面滿是血跡。大哥不死心,順著血跡一路追過去,只在遠處的山溝裡找到了幾截被啃咬過的殘肢。可憐我的阿孃不曉得被什麼東西拖了去,連屍首都沒有留下……”
董小乙泣不成聲,爺爺和大哥、二姐都不想讓他看見這殘忍的一幕,可他太想再見阿孃一面了,結果他看到的只有幾節殘肢,他當時兩眼一翻就暈了過去,等到醒過來,他說什麼也不願再啃哥哥姐姐遞給他的肉骨頭……
董小乙平緩了一下情緒,又繼續講述董家人的遭遇。
董家兄妹在山中躲了大半年,終於等到了董榮。從董榮口中得知,岳飛撤軍後,金國一邊與宋朝議和,一邊加緊了對各地保義軍的清剿。保義軍為了襄助大宋,幾乎都是全軍出擊,大本營中只留下老弱婦孺,金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抄了保義軍的後路。
得知後路被抄,保義軍人心惶惶,本來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就無法跟金國的軍隊正面抗衡,現在更是一觸即潰。
各路保義軍只得且戰且退,不斷化整為零,“能保一個是一個。”
董榮所在的太行山保義軍也是如此。在一次撤退中,董榮自願留下斷後,掩護梁興帶大部隊撤走。哪曉得狡猾的金人已經在前方布好了口袋,只等這支保義軍鑽進去。等董榮帶著剩下的幾名弟兄趕去會合時,首領梁興已經陣亡,太行保義軍幾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