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洪基打發走趙孝儼後,便若無其事的帶著人,來到這行宮的正殿,坐到了那御座之上。
沒過多久,便有著禮部的官員,引領著來自南朝宋庭的使者,來到這殿上。
“奉大宋皇帝陛下之命,大宋中書舍人林希,謹賀大遼皇帝天安聖節,恭祝陛下萬福永康!”
說著,那位穿著緋袍,戴著展腳幞頭,看上去儀表堂堂的南朝文臣,便躬身而禮。
耶律洪基聽著,頓時便只覺神清氣爽,無比暢快!
因為,對方說的是【奉大宋皇帝陛下之命】來賀【大遼皇帝】。
而在過去,準確的說,在大安二年之前,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那時候,南朝來使,最多說一句【恭祝北朝皇帝如何如何】。
甚至,在有些時候他們會說‘恭祝大契丹皇帝如何如何】。
哪像現在這般,以大遼相稱?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大遼在他耶律洪基的治理之下,連素來傲嬌,不肯承認大遼也為【中國】的南朝君臣,也是不得不低下他們高傲的頭顱,將宋遼對等看待。
爽!
耶律洪基心中忍不住的想起了,數十年前,南朝文宗歐陽修,在寫《新五代史》的時候,將大遼列入【四夷】範疇的事情。
嘴角就微微翹起來,心情越發的燦爛了。
因為當年此書傳到遼境時,他的父皇看了後頓時勃然大怒。
立刻透過所有外交渠道,對南朝表達了嚴重抗議和強烈不滿。
你們憑什麼將大遼,列入【四夷】?!
誰給你們的膽子?
嗯?
我大遼早在太祖立國時,便已尊孔子為聖人,開科舉取士,用文臣輔佐。
聖宗以降,更是【儼然中華】、【巍巍文教盛世】。
於是,一場口水官司,就此而起。
南朝計程車人,堅持【君子尚居中正,王者求大一統】,認為大宋居中,合該中國正統。
而遼乃北方異族,即使是【用中國禮儀】,也不屬中國,更不要說什麼有正統性了。
彼時的遼國君臣則主張【諸侯行夷禮則為夷,從華禮則為華】,所以大遼也屬諸夏。
所以宋遼關係,實乃春秋的秦晉、齊楚關係。
只不過,在文化領域,大遼確實不是南朝文人的對手。
沒幾個回合,就被南朝的文人,駁的啞口無言。
沒辦法,只好在重熙七年的科舉考場上,出了個《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的題目來挽尊(遼人把遼太宗從後晉得到的寶璽,偽裝成傳國玉璽,以此作為爭奪正統的法理之一,遼聖宗還因此寫過詩,稱頌遼國的正統性)。
可敗就是敗了。
嘴炮沒拼過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