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裡,他不是沒有入京為官過。
但一頭撞到的是王安石變法,然後就因為反對變法,而再次出知。
所以,李常做過官的地方,是如今都堂上的宰執裡最多的——他的足跡,幾乎遍佈了大半個大宋天下。
京東路、荊湖北路、江南西路、淮南路、兩浙路……
窮的富的,他都去過,遠的近的也都呆過。
於是,李常就打算幹一件事情。
那就是,將大宋地方州郡的常平倉裡,那些長期存在裡面吃灰的絹布以及陳米給弄出來。
他估計,天下州郡常平倉裡,現在起碼躺著價值五千萬貫的絹布、糧食、銅錢。
這些東西,純粹就是存著。
但除了錢外,絹佈會腐朽,糧食會腐爛、發黴、被蟲子吃。
若是可以想個辦法,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
五千萬貫的資產,重新進入市場流動。
不僅僅可以平抑物價,也能大力促進生產。
尤其是常平倉的錢,若進入流通,可以大大緩解天下錢荒。
為此李常想了個辦法——抄王安石作業。
去掉市易法裡面,那些追求盈利的績效考核。
允許地方官,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甚至允許地方承受一定的虧損。
李常思路一開啟,就越想越對。
於是,在請教了章衡等人後,他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了一封奏疏。
不過,在上書前,他將草稿送給了自己的恩師呂公著。
然後,呂公著就派人來,叫停了他的行為。
原因是,呂公著覺得,他的想法和市易法一樣,太天真了!
市易法最開始,其實也不追求盈利。
但因為沒有指標,所以地方官壓根不想推動。
王安石被逼急了,沒辦法,只能定下績效。
然後,市易法就變成了一個巧取豪奪的斂財工具。
現在,他李常想的這個法子,也是一樣。
允許地方官虧損?
虧損多少是合理?有界限嗎?
假若沒有,信不信他們能全部虧光?
若是有,這個事情不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市易法了嗎?
而且,朝廷怎麼確定,常平倉裡的糧食和絹布,價值幾何?
一匹上好的絹布,地方官指鹿為馬,非說它是破布,不值錢怎麼辦?
此外,呂公著還暗示李常——動常平倉,是會死人的!
所以啊……
呂公著讓他再想想,再考慮考慮。
作為好學生,李常對自己的恩師,當然非常尊重。
何況,呂公著說的,確實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