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了群臣後,趙煦就知道,該給他們熬雞湯了。
雞湯是人類政治生活的必需品。
它就像鹽一樣,是不可或缺之物。
只是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趙煦就指著沙盤上的那一百二十九坊說道:“朕聞趙韓王(趙普)曾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也曾聽人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
“禮記有云,盤之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汴京固大,其弊故多,然則朕與卿等同心協力,一日除一小弊,一歲必可除一大弊!”
“汴京一百二十九坊,一月一坊,則十歲可以令汴京煥然一新。”
趙煦說著說著,就慷慨起來,聲音也拔高了幾分。
他知道自己的劣勢,也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
都是一個點——年少。
年紀太小,難以服眾,也難以讓人信服。
尤其是那些遠離他身邊,甚至都見不到他的官員,是不大可能因為傳說或者別的什麼原因,就傻兮兮的對一個壓根不知道底細和能力的小皇帝奉獻什麼忠誠。
但反過來,這卻是他最大的優勢所在。
他年少,只要證明他有動力,也有決心去做某個事情。
那麼大臣們一旦願意跟隨,那麼就不會有人輕易放棄和丟隊。
因為時間站在他這邊。
以歷代大宋天子的正常壽元估算,未來可見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這個天下應該都是他說了算。
而趙煦還在現代的校園裡,參加過一些競選活動。
演講能力,其實已經被鍛煉出來了。
只是他一直忍耐著,很少使用。
如今,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趙煦恰當的拿出了在現代鍛煉出來的演講能力。
於是,他不是單純的說話。
而是摻入了許多他在現代鍛鍊來的技巧。
聲音、語氣、腔調,還有身體語言以及最重要的眼神交流。
都被他運用起來。
所以他說話的時候是看著在他面前的經筵官們,對著這些大臣的眼睛,用著儘可能真誠的眼神,與他們溝通、交流,及時做出反饋。
而他的年紀,成了他最好的BUFF。
哪裡有士大夫可以抵抗,一個少年天子,用著熱忱、真誠的眼神,說著聖人道理,抒發著自己的志向和目標呢?
範純仁是最先被感動的。
然後是程頤、蘇轍、呂大防……
群臣紛紛拜道:“陛下大志,臣等唯盡死輔佐!”
伴讀們也都俯首膜拜。
趙煦上前一步,伸出自己稚嫩的小手,親自將這些大臣一一扶起來。
作秀和表演,他是頂尖的。
等他將最後一個人扶起來,他就滿含真誠的對著所有人說道:“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又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孔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群臣只覺腦瓜子嗡嗡一響,就集體匍匐,哪怕是最小的那個伴讀,也膜拜在地,答道:“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這是禮記的原文。
沒有人會記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