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靈宮。
大宋歷代天子以及祖宗御容在京奉安之地。
也是如今大行皇帝梓宮暫留之宮。
趙煦坐著玉輅,在禁軍儀衛護衛下,來到了這景靈宮的正門。
儀衛停下。
群臣從景靈宮兩側魚貫而出,他們朝服在身,持芴而立,紛紛拜道:“臣等恭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於是,便有著兩宮儀衛,舉著排扇和黃羅傘上前。
將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厭翟車附近,圍的水洩不通,沒有留下一絲供人偷窺的縫隙。
兩宮這才緩緩下車。
趙煦在這個時候,也在馮景的服侍下,從玉輅中走下。
他微微抬頭,看向已經被禁軍分開的御街另一側。
人山人海!
數不清的汴京百姓,都聚攏在御街另一側。
甚至有人爬到了御街另一側栽種的行道樹上。
哪怕隔得很遠,趙煦依然能聽到人群在他下車時發出的歡呼聲:“聖躬萬福!聖躬萬福!”
這卻是他上上輩子沒有的事情。
趙煦聽著歡呼,他微微垂首,琉珠搖晃間,他輕聲道:“這就是民意啊!”
唐太宗說,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但趙煦知道,民意是可以被影響,也可以被操縱,甚至可以被扭曲的。
就像現在,正如此時此刻。
那些百姓知道趙煦是什麼人嗎?不知道,但並不妨礙,他們將趙煦認定為一個‘純孝精俊的少年天子’、‘又一個幼年仁廟’。
於是,他在走下玉輅的瞬間,對著御街另一邊的民眾,輕輕伸手揮了一下。
一個合格的君主,一定要打造一個親民且愛民的形象。
……
這一天,在景靈宮中,趙煦在兩宮簇擁下,再次接受了群臣勸慰。
他也在這個過程中,見到了如今在京的所有待制以上重臣和三衙橫班以上大將。
至少,把人認了一遍。
雖然未必能全部記住,但那些重要的人,趙煦還時可以靠著記憶記下來。
接下來,自然是禮部敬呈大行皇帝御容畫像。
然後,在這個本該萬無一失的環節,出了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