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哪怕在當時,趙煦其實也察覺到了不對勁。
因為司馬光、呂公著都是元祐元年前後上的位。
在趙煦即位的當年,這兩個人一個在洛陽,一個在揚州。
就算司馬光、呂公著是長手羅漢,手也伸不到汴京城裡的都堂上。
所以,彼時的趙煦其實也明白,章惇屬於是先射箭再畫靶,怎麼都能命中靶心。
但,李憲已經是一個死人。
而且,他是內臣。
能夠恢復勳位、官階,蔭及子孫,已經是天恩浩蕩!
故而,無論趙煦,還是朝堂內外,都無人關心。
直到,趙煦在現代醒來,直到他開始閱讀史書,開始在帝都大學跟隨著老師翻閱那些宋代研究資料。
趙煦才明白,李憲對於大宋,對於他而言,意味著什麼?
一代名將,含冤蒙塵。
不止如此,受到李憲牽連,整個熙河蘭會路上,上上下下無數人被打入另冊。
曾在蘭州城內外,創造了一個個奇蹟的猛將,從此被埋沒。
其中,最強的一個人叫:王文鬱!
大宋張遼!
古有張遼逍遙津,八百勇士破十萬吳軍,讓孫權從此榮膺孫十萬的稱號。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宋,在蘭州城下,王文鬱親率七百輕騎,夜襲西賊十萬大軍的壯舉,這一戰直接導致西賊發生營嘯,落入黃河而死者不計其數,也讓王文鬱的名字,在西賊境內變成了活閻王,可止小兒夜啼。
然而,李憲被貶,王文鬱隨之被投置閒散,從此再不能領軍!
一代名將,一代猛將,就此老死於病榻之上!
除了王文鬱,熙河蘭會路上,李憲在十餘年中提拔、培養出來的,數十員熟悉當地地理,知兵善戰,敢戰能戰的大將,也大都是類似下場。
毫不誇張的說,李憲被貶,直接導致了,過去十幾年來,大宋在熙河蘭會路方向的投入和心血,幾乎付之東流。
幾千萬貫的財富打了水漂,十幾萬人的犧牲,從此無人問津。
直到後來,趙煦親政,直到大宋重新執行河湟戰略,不得不再次興師十餘萬,不得不再用幾千萬貫的投入,再走一遍李憲的路。
這簡直是胡扯!
……
注:王中正是個傻帽,不重複。
但,馮景是內臣,所以會天然傾向於王中正。
注2:神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帝王,他做過很多錯誤的選擇,他也很喜歡微操,權力慾和控制慾特別強大,但他同時生活儉樸,志向遠大,胸懷寬廣,待臣下寬厚,關心百姓,而,主角是他兒子,子不言父過,所以書裡面,凡是主角視角描述的神宗言行和事情,都必然被美化過、誇大過,請讀者注意甄別。
注3:王文鬱真的猛,七百破十萬,要不是史書記載,幾乎就是在看玄幻小說。
注4:李憲派皇甫旦出使青唐吐蕃的時間,可能是在第五次蘭州會戰前,也可能是在定西城大戰前,這裡採用第五次蘭州會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