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殿直都虞侯!
馬仁瑀的封賞倒是挺出乎李奕的預料。
難怪他也能待在中軍營帳裡跟皇帝共餐……內殿直都虞侯比軍都指揮使略低,按理說馬仁瑀沒資格跟皇帝共餐,或許是因為他功勞排序比較靠前。
而且當時營帳裡也不止馬仁瑀一個人沒到廂一級。
譬如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被提拔為散都指揮使,只相當於軍都指揮使一級。
但他也被留在營帳裡和皇帝共餐。
說起來,五代時期的軍職真特麼的亂,不提地方藩鎮那些名不副實的什麼馬步虞侯、牙內提點軍使。
單說後周禁軍內部的編制,都虞侯和都虞侯,都指揮使和都指揮使,互相之間的差別也挺大。
就像是殿前軍麾下的內殿直、外殿直、散員、散指揮等部隊。
明明大家都一樣有獨立的軍號。
可內、外殿直的都指揮使相當於廂都虞侯,而散員、散指揮的都指揮使就和軍都指揮使差不多。
同時,內殿直以騎兵為主,外殿直以步兵為主,由於騎軍地位高於步軍。
內殿直都指揮使又比外殿直都指揮使的順位更高。
當然了,若是再拿去跟侍衛司麾下的龍捷、虎捷這兩主力軍去比較。
那麼差別就更大了。
人家一個廂的兵力就有上萬人,而李奕這個內殿直都指揮使,手下只管著三千多人。
名義上相當於廂都虞侯,實際兵權可差得遠了。
“奕哥兒,我怎麼覺得昨晚跟做夢似的?一轉眼就當上了內殿直都虞侯!”
聽著身邊馬仁瑀的感慨,李奕倒也理解他的心情。
這種一步登天的感覺太爽了!
事實上,李奕獲封的軍職其實不是最高的,還有好幾個都晉升了廂都指揮使。
比如趙匡胤他爹趙弘殷,從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遷升到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但李奕的晉升跨度絕對是最大的。
直接從都頭一級幹到了廂都虞侯一級。
中間差著副指揮使、指揮使、軍都虞侯、軍副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廂都虞侯……跳了六個層級呢!
李奕恨不得掰著手指頭數。
當然,很多時候晉升未必是按順序來的,比如從指揮使跳到軍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跳到廂都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