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四海八方的學子書生們,寒窗苦讀十數載,為的就是今天這一刻了!
只要一朝得志,在殿試中給皇帝留下深刻印象的考生,便能夠實現人生的飛躍,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因此,殿試向來都是氣氛嚴肅要求嚴格條件嚴苛的。
以往,都是在二月二春闈科場的皇榜公佈以後,那些金榜題名的貢士們即是半隻腳邁進了朝廷的門檻了。
為何言說是半隻腳?只因按照大靖往年慣例,殿試之前,還需加考一場複試。
複試完畢,又篩掉一半的考生,僅僅剩下最後的十名佼佼者,才有幸取得資格,進入殿試角逐環節。
殿試一般放在宮中明光殿。
正常來說,也是筆試,一般只考策論。
殿試的儀式感十足,流程繁瑣複雜。
十名應試考生,必須在黎明破曉前,就穿戴統一的“試服”入宮,再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一系列禮節,然後,待到辰時正,方才頒發策論考題。
策論的考試題目,一般也跟貢院科場上的策一道差不多,是一道題與眼下時局密切相關的時務題。
題長一般為二、三百字,所考之義重點大概可以概括為一兩件核心要領。
然而,永和年間,殿試考題的長度越來越長,五、六百字是灑灑水,有時甚至長達千字左右。
永和二十七年,也就是上一場春闈的殿試中,由徐孟璋徐大學士提議,改由閱卷大臣參考貢院科場之試,從近日奏疏熱議的時事中,選出三個方面的議題,擴充套件至三道題為限。
策論答題不限長短,為的就是留給考生才學揮灑自如一方紙上天地。
本為最最考驗考生才學功底之處,近幾回來,卻在禮部一而再而三的三令五申之下,特別強調上一些格式、書寫等形式框架。
比如策論本沒有明文規定,但久成慣例的“兩千字左右”的字數限制,還有固定的格式和文體限制,哪怕是最簡單的書寫,也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
從某種角度來看,甚至喧賓奪主,這樣選出來的科考莊園,書法往往比文章更勝一籌。
如此科考體制的弊端,已被眾多文人志士詬病已久,卻隨著當今皇上的年歲漸高,愈演愈烈。
靖帝近兩年來,也常常感嘆:
“為何現在科考選拔而出的人才,是一屆不如一屆吶?”
看每一屆考生都覺得是最差的一屆,大概就是路乘風上輩子班主任老師的內心OS了吧!
靖帝這個大靖皇朝的班主任,內心漸漸有所察覺。
今年的春闈,看樣子,他親臨考場坐鎮,臨時要求一併殿試,可能是早有此意!並非一時興起吶!
臨時加試,沒有提前準備的考題,無從洩密,考生也沒有漫長的等待期可以緩緩溫書,靠的全是平日裡的深厚積澱和臨場應變能力!
還真是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不過此招!正如何旭之所言,確實高哉!妙哉!
只不過,這回打破常規的貢院內殿試,又要如何具體操作呢?
路乘風身為副主考,不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問
道:
“皇上,既然打破常規,創新方式,不如就考對對聯吧?”
“對對聯?會否太過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