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察方面,從高到低為:
都察院(中央);
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派遣的巡按御史(省);
提刑按察使司委派的道、都察院派遣的巡按御史(地方)。
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負責監察、彈劾、風紀管理。
最高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
都察院主要屬員為110名監察御史(正七品),他們在冠以省名的道工作,因此也稱十三道監察御史(明朝共設十三個省)。
監察御史平時在京城都察院內供職,如奉命巡按地方則為巡按御史。
雖然他們的官階僅為正七品,但他們的職責是代天子出巡,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特權,因此許可權很大。
在省一級的監察系統中,除了都察院派出的巡按御史外,還有提刑按察使司負責日常監察工作,最高長官為按察使(正三品)……
軍事方面,明朝執行的是衛所制,這一方面嬴政予以完全摒棄。
因為衛所制根本不能滿足大秦帝國的軍事作戰要求。
……
嬴政準備的大秦帝國新組織架構:
行政方面,繼續保持六部制、細化下屬部門;
督察方面保持督察制,沒有進行刪減、增加;
軍事方面,摒棄了衛所制,依舊保持募兵制;
另外,增設文、武丞相,統領行政與軍事;
大秦帝國東隅境內,因帝國初定,再劃分臨時東南西北中五大都督府,由統領五個方向的軍政事務。
大秦帝國開國事宜很多,嬴政與龐統等一眾股肱重臣忙碌了數月,才算完成。
除了組織架構改革外,還有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編撰首部《大秦法典》,替代原來的《商君法》。
隨著秦國由一個小小諸侯國,晉級成為大秦帝國,原來的《商君法》中許多條款,都已經不再適用,甚至嚴重製約著大秦帝國發展。
所以,嬴政決定編撰一部全新的《大秦法典》,用來管理大秦。
大秦帝國依舊保持著依法治國理念。
龐統、諸葛亮、李斯、賈詡、范蠡等一眾頂級名臣都參與其中,再加上數百位官員,歷時三月才完成。
而且,此《大秦法典》只是暫行篇,以後每年還要進行修改,使得其更加適合於大秦帝國的發展形勢需要。
一切準備就緒,大秦帝國開國大典於三日後舉行。
除了司馬懿、郭嘉等一部分實在走不開的官員,其他主要官員都全部聚集到了咸陽,等待著三日後隆重、盛大、創歷史的大秦帝國開國大典。
李斯、呼延玉兒、白起、薛仁貴、戚繼光、蒙恬等也都來了。
時間到三天後。
隨著莊嚴雄渾的禮號聲、禮樂聲響徹咸陽城內外,文武百官透過宮門進入章臺宮,列於麒麟殿外。
進行了祭天等一系列繁瑣的禮儀後,身著帝王服、頭戴帝冠、腰懸帝劍的嬴政,神武非凡、尊貴無比、霸氣至極,好似所有生靈都要匍匐在他腳下一般。
嬴政步入麒麟殿,登上金龍帝座。
“拜見始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滿朝文武、嬪妃盡皆跪拜而下,高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