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危、思變、思退!
聽到“為官三思”之後,徐鶴臉上露出沉思之色。
“這是大伯發現了什麼端倪,在隱晦地提醒我!”
最近徐鶴一直覺得,朝堂上似乎一直有一雙大手在暗中操控著這一切,看來大伯也發現了不對,所以才提醒自己。
那麼以大伯對朝廷的忠誠,為什麼會不出面調查此事,揪出幕後之人?
徐鶴轉動著手中的核桃足足一盞茶的功夫都沒有說話。
“除非,大伯覺得出手後,根本拿對方沒什麼辦法。”
“或者,大伯也會對朝廷如今的情況感到很失望?”
只有這兩種情況才說得通,為什麼大伯要跟自己強調“為官三思”。
他是想讓自己在適當的情況下,不要蠻幹?
可到底什麼才是適當的情況?
徐鶴從練兵出京之後,對城裡的情況就始終沒有在城中看得那麼直觀。
可是他現在的處境,又讓他沒辦法回到京城。
“所以,只能等嗎?”
……
原本內閣有五位閣臣,現在吳興邦死、徐嵩、顧守元走,只留下了楊博和秦硯。
秦硯雖然掛著閣臣的頭銜,但誰也不買他的賬,可以說,如今的內閣就是楊博的一言堂。
楊博為了不惹閒話,對外放風說要奏請皇后,再次進行九卿公推。
可為今之計,朝野的目光都放在剛剛入京的薊鎮副總兵秦世賢身上。
這位副總兵跟徐鶴的龍驤、豹韜二衛一起收復了被韃靼人佔領的馬蘭峪,可以說是韃靼入關後的朝廷抵禦韃靼的首功之臣。
不過,秦世賢的心情並不美妙。
原本的薊鎮總兵吳庭芳被朝廷革職,他原以為自己會順位替補,成為總兵官。
可他沒想到,自己渴望的那個位置,卻被朝廷給了原四川總兵劉貴。
不過,這屬於平調,劉貴資歷也擺在那裡,他心裡雖然不舒服,但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個任命。
可就在他覺得事無可為,以後終日碌碌時,韃靼人突然扣關入侵。
別的人都畏敵如虎,可秦世賢卻從中發現了機會。
劉貴還未上任,只要自己能努努力,收復被賊虜攻下的馬蘭峪,那說不定立了功的他在未來還有升遷的機會。
就算不在薊鎮,那去別的地方也行啊!
果然,在攻下馬蘭峪後,朝廷很快就派使者來到馬蘭峪告訴他,朝廷有意讓劉貴重回四川,薊鎮總兵的位置將由他來接任。
不過這一切都得等到韃靼人走後才能兌現。
秦世賢的心一下子火熱起來。
沒想到,朝廷的決策竟然跟自己的訴求不謀而合,甚至不用再等別的機會,將來再行升遷,而是擠走了劉貴,自己即刻上位。
秦世賢心裡高興啊,挽起袖子把馬蘭峪至東邊大海的一應關口全都安排了重兵把守,求的就是一個穩住陣腳,讓韃靼人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