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鶴所言,譚倫還要消化,臨走時他對譚倫道:“子理先生,世界之大,非我等眼界所及。南洋之外還有南洋。”
“北地之外還有北地!”
“很多膏腴之地甚至還被一群茹毛飲血的野人佔著!”
“佛郎機人您應該是知道的,他們撮爾小國,現在卻搶佔了兩廣以南很多地方,印度果阿,馬魯古群島滿拉加!”
“這些有的還是我們大魏的藩屬國!”
“這些地方盛產香料,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如今卻被紅毛蠻夷佔據……”
“而我們大魏,還在為有限的土地打生打死。”
“咱們國人,真的應該睜開眼睛看看世界萬方了!”
……
三日後。
北京城被三條訊息震驚了。
第一條是英國公呂亨授大都督銜,重開幕府,整飭五軍都督府,有不法情弊之事,一應提管!
第二條是八百里加急,湖廣行省首府武昌陷落。
一夥打著【大明】旗號的反賊,在內應的幫助下,開啟武昌城門,賊軍魚貫而入。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夥反賊已經造反十多日,肆虐整個湖廣行省北部。
襄陽、武昌兩座大城陷落,而去救援的官軍卻只有寥寥三千人。
京城的百姓聽到這個訊息時震驚得目瞪口呆。
咱們大魏朝的兵呢?
這些平日裡耀武揚威的兵馬都去了哪?
為什麼不救?
為什麼不救?後來百姓們才知道,原來朝廷任命的四省總督左思忠這時候才帶著陝兵從西安出發。
第三條就是六科言官聽聞此事後,不約而同上疏彈劾整個內閣,尤其是身為主管兵事的內閣三輔徐嵩。
至正帝當日就下旨,令言官不得肆意攻擊閣臣。
很多事情,這些言官們並不清楚,他們攻擊內閣和徐嵩,那是在所難免。
可是兩日後,言官們要求徐嵩下臺的奏疏,從在京言官波及到了兩京一十三省。
各地言官與地方官的彈劾奏本,正如同雪花般朝北京湧來。
按道理講,聲勢如此浩大的彈劾,徐嵩應該早就回家待參了。
可是至正帝幾次召見慰留,徐嵩也不想在這多事之秋退回家中暫避風頭。
現在的大魏,麻煩可不僅僅是湖廣一處。
東南剿倭,九邊備寇,這些都要他來操持,一旦放手,萬一虜寇再至北京城下,那可就不是被彈劾了,到時肯定有人項上人頭不保。
就在這三條炸裂新聞的背後,還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在悄悄進行。
當朝駙馬都尉、狀元徐鶴又有新頭銜了。
就在一眾官員跟風彈劾徐嵩之時,他的族侄徐鶴卻被任命為京衛指揮使司指揮同知。
這條訊息並沒有引起在京官員的注意。
因為相比於這件事,丟城失地、彈劾內閣大臣更吸引眼球。
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京衛這個名詞實在提不起眾人的興趣。
為什麼?
這要從京衛到底是什麼說起了。
京衛分上直衛和南北衛。
官階品級都是相同的,各有掌印、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