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的取錄,在程式上跟鄉試基本相同。
先有十八房官進行初選,以主考所寫的程文為依據,將合式(合式不是合適!)的卷子用青筆一場場簽上評語,推薦給副主考。
副主考再從中挑出滿意的卷子,則用青筆批上一個【中】字。
大魏朝武宗之後,基本上會試只要首場七篇經義合式,則第二場、第三場的卷子只要過得去,就可以取錄了。
但會試錄取的名額是沒有定數的。
太祖時部取一百名,後來實際錄取了120名。到了英宗時,取錄的名額開始逐年大漲。
至正三十四年那一科,更是取中四百七十二人,成為大魏的國以來,取錄舉人最多的一屆。
但取錄計程車子太多太濫,這幾年一直為士林詬病。
很多人都認為是秦硯為了邀買人心所為,所以上一課的進士,被人認為是最不值錢的【假進士】。
到了這一刻,吳興邦早就打算好了,絕不能再出現上一科出現的那種情況。
雖然他作為內閣輔臣,也很想邀買人心。
但按照他的人生哲學,別人怎麼做,那他就不能那麼做,而且要換一種方式,做到比別人的結果更好。
所以,當第二場的卷子謄錄好後,所有人都覺得這一科已經板上釘釘時,吳興邦卻正襟危坐,等著好好審閱第二場。
很快,十八房就收到了次輔大人之命。
著眾房官仔細查讀二三場,不得懈怠,閱完的二三場試卷由十八房輪轉檢搜遺卷,後由副主考各擇一房遺卷檢讀,還有遺落上佳之文超五篇,會試後抄錄房官姓名,遞交吏部,以降黜罰俸處置!
一眾房官收到訊息後哀鴻遍野。
這尼瑪,吳閣老這是怎麼了?
說好的相親相愛一家人呢?
前兩天還噓寒問暖,這兩天就逮著我們受累啊?
不過,眾人抱怨歸抱怨。
可吳興邦到底是閣臣,所述之命又是堂皇正道。
大家都是從寒窗苦讀的小學童一步步爬到這個位置上的,最能跟苦命的讀書人共情了。
得,吃苦也就吃苦這幾天,總不能讓人家十年寒窗落得個榜上無名吧?
邱騰聽聞吳興邦此命後大為意外。
不過,很快他就對幾位副主考道:“吳閣老到底是老成謀國之人,平日裡看起來隨和無礙,但做起事了卻也較真,這才是外圓內方的宰相之才,我等不如也!”
外面一直都有傳說,說這位老爺子馬上就要入閣的。
這時候他自己親口承認自己不夠資格做閣臣,沒有宰相之才?
好吧,幾位副主考心中不由感嘆:“這老爺子倒也真是個坦蕩人!”
兩天之後,一幫子倒黴的房官終於將二場的卷子全都讀完了,按照王八的屁股——規定,他們還要再讀一房的二場卷子。
大家雖然也知道這是為考生負責,但一想到自己受累,到底還是有埋怨聲傳了出來。
吳興邦的手段這時候就來了。
會試落鎖不是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嗎?
這又宣佈,因為增加了工作量,所以給大家又辦了場復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