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個時候的進士是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
到了隋唐開科舉,開始有了進士科。
唐制,應舉者謂之舉進士,試畢放榜合格者曰成進士,凡試於禮部,皆謂之進士。
唐代從高宗、武后,以至於後來的唐玄宗時期,對進士尤為推崇。
到了大曆年間,規定非以詞賦登科者,不得進用。
詞賦即進士科。
到了宋代也是如此,唐代每年都開進士科,宋代到了至和二年定為隔年一試,到了宋英宗時,才規定三年一試,自此元、魏皆襲次制。
進士又稱甲科,這是文人特別是官場的專用語。
比如現在有人問徐鶴,你是乙科出身還是甲科出身,那徐鶴只能說自己是乙科出身,因為乙科是舉人,而甲科才是進士。
所以從中又延伸出甲榜和乙榜,因為進士幾乎都是從舉人走過來了。
這就有了很多人熟悉的“兩榜進士”這個詞。
當然,也有人說,兩榜是指會試與殿試兩榜。
這個並不重要。
說到會試,那就要說到座師。
徐鶴考中舉人時那個也有座師,顧守元跟他形成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
但顧守元是丁末十子之一,因為謝鯤和李知節的關係,這才跟徐鶴牽絆較深。
放在別處,乙科的座師並不太受重視。
但會試的座師那就不一樣了。
士子一旦登科成為進士,則該科的會試主考官為“座師”;稱呼同考官為“房師”,同榜進士,互相稱呼為“同年”,同年的兒子叫“年侄”;座師、房師之子稱之為“世兄。”
座師、房師所取的進士,則為“門生”。
他們稱呼門生所取的進士為“門孫”。
門生稱老師的老師為“太老師”。
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一旦考中了進士,門生和座師的關係牽絆究竟有多深,甚至垂直向下,關乎到三代人!
宋朝時,宰相們援引“門生”進入臺諫為官,暗中指使他們借言官“糾察百官之權”攻擊政敵。
有些門生指東打東,不惜指鹿為馬,為座師賣命,座師獲勝,雞犬升天,座師失利,他們也會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本朝黨爭激烈時,人們常以座師門生的關係來推測認定言官們各自的後臺,從而確定自己應該站隊哪一邊。
徐鶴當時為什麼反對徐嵩復出?
就是因為,徐嵩從來沒有任過會試主考或者同考官。
他的入閣,跟魏晉的單車刺史沒什麼區別。
說出來的話,沒有門生們響應,那政見很難透過。
相反,出了事,也沒門生站出來維護座師,是很容易被人搞下去的。
這也是秦硯為什麼最後選擇徐嵩入閣,卻排擠松江沈家的緣故!
另:
單車刺史,即不加將軍號的刺史,為刺史的等級之一。魏晉南朝制度,幾庶姓為刺史又沒加將軍號者稱單車刺史。這種刺史名字雖然好聽,但實權跟真正的刺史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