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韓琦任揚州太守時,官署後花園中有一種叫“金帶圍”的芍藥一枝四岔,每盆都開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紅色,一圈金黃蕊圍在中間,因此被稱為金纏腰,又叫金帶圍。
此花不僅花色美麗、奇特,而且傳說此花一開,城中就要出宰相。
當時,同在大理寺供職的王珪、王安石兩個人正好在揚州,韓琦便邀他們一同觀賞。
因為花開四朵,所以韓琦便又邀請州黔轄諸司使前來,但他在赴約前突然暴洩,就臨時請路過揚州也在大理寺供職的陳昇之參加。
飲酒賞花之際,韓琦剪下這四朵金纏腰,在每人頭上插了一朵。
說來也奇,此後的三十年中,參加賞花的四個人竟都先後做了宰相。
這段出自《夢溪筆談》中的故事,其實就是今天簪花宴的由來。
簪花就是在髮髻或者冠帽上插花的一種習俗,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唐宋時最為流行。
男子簪花的風俗據傳是始於古時候重陽節的茱萸會。
晉人周處《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曰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到了唐朝,一些史書上就開始有皇帝為大臣賜予簪花的記錄,而這樣的禮儀,到了宋朝逐漸完備。
唐代南卓《羯鼓錄》中有一段,寫的是寧王李璡隨明皇遊幸,明皇摘下一朵木槿花,放在他的絹帽上,他使用羯鼓打奏《舞山香》,帽上之花竟然沒有墜落。
宋代楊萬里《慶壽口號》:“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芍藥牡丹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但時移世易,到了大魏朝,男子簪花已經不再流行,反而跟後世的審美有些接近了,世人覺得,男子簪花頗為【妖治】。
除了簪花宴和婚嫁之俗,男子已經沒了頭頂插花的習慣。
但徐鶴作為這次簪花宴的真正主角,頭頂插花已然成為必然。
楊寅秋用一副死了老孃的表情,不情不願地接過彭汝玉特意從揚州帶來的金帶圍。
只見他在眾人注視之下,拿來一個剪刀,將那紅花黃蕊的芍藥剪了下來,接著又完全不跟徐鶴有任何眼神交流地將金帶圍插在徐鶴的頭上。
徐鶴明顯感覺到這位大宗師的心不甘情不願,但任他抓破腦袋也想不出,此公既然看自己如此不爽,為什麼又要給自己案首這個位置呢?
戴上了花,楊寅秋又叫來另外四人,包括徐鶴在內的五人是這科院試地【五經魁】。
大魏科舉分五經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者謂之經魁,故稱【五經魁】。
五經魁一般是鄉試前五,但這次院試楊寅秋也算是高標準、嚴要求,分別在五經中挑出文章做得好的人,列出了院試第一到第五名。
五人在瞻園著名的扇亭中站好,楊寅秋從一旁吏員捧著的托盤裡分別拿出五套瀾衫遞給五人。
五人接過後下去換好,等他們再次站在扇亭中時,簪花宴才算正式開始了。
儲淵等生員看著徐鶴等五人穿著瀾衫走進靜妙堂時,眼中不由露出羨慕之色。
雖然他們一會兒也能領到代表生員身份的瀾衫,但哪有大宗師親自頒發來得榮耀。
儲淵用胳膊頂了頂徐鶴,小聲道:“徐案首,這瀾衫穿上什麼感覺?”
徐鶴微微一笑“嫦娥翦就綠雲衣,折得蟾宮第一枝。宮花斜插帽簷低,一舉成名天下知。”
為人方正的儲淵在聽到徐鶴這麼騷包的一首詩後難得笑罵道:“好你個小鶴,這尾巴翹上天了!”
談笑間,徐鶴這個小三元的獲得者自然全場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