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家都不傻,去了鹽司,那你這輩子就被打上【仕途終止】的標籤了,有些只有四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官員,進了鹽司之後,最多幹到都轉運使就到頭了,沒錯,都轉運使從三品,鹽司的同知從四品。
但兩京一十三省又有多少個都轉運使司衙門?6個,都轉運使和同知的位置加起來十二名。
呵呵,大家都不呆,放著陽光大道不走去博十二分之一的可能?
陳華算是認可了徐鶴說的第一點,然後又問道:“還有呢?”
徐鶴自信滿滿道:“鹽司官員也是我們大魏朝的官員,自然要受到南北吏部的考功,但這不行,要針對鹽司設定專門的記功罰過制度!”
“第一,派人核量鹽產,鹽兵主抓走販私鹽,官鹽充足才能產生財稅,不然肥了各級官員,苦了灶丁,朝廷卻幫這些人背了鍋!”
“鹽場每五年核驗器械工具滷池鹽盤,這些東西全部收歸國有,不可私相售賣,草灘蘆蕩也要收歸國有,也就是,所有跟產鹽有關的工具和材料全都是朝廷所有,私人不得佔用!”
陳華詫異地看向徐鶴,意味深長地道:“若是如此,你們徐家損失可就大了!”
徐鶴微微一笑:“我剛剛說了,我這次來,不僅是為了徐家,也為兩淮鹽場灶丁們的福祉!”
陳華明顯不信徐鶴所言,但他沒有做聲。
“第三,場庫倉批驗所大使、副使全都三年一換,且不許在家鄉任職!”
竇馬童的事情已經很說明問題了,他們家紮根栟茶,簡直就是栟茶的土皇帝,鹽司的判官來一撥、走一撥,而他家巋然不動,長此以往,灶丁們就被這些世家牢牢控制在手中,萬一遇到個邀買人心的,這也是極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這一點倒是讓陳華心服口服,因為此時他們身處的竇家,宅院大得嚇人。這簡直重新整理了陳華對這些雜牌小官的固有認知。
“剛剛這些全都是鹽司官員每年的巡查要求,出現問題,就要追責!”
“相反!”徐鶴接著道:“如果這些做得很好,鹽司官員任內沒有出現以上的情況,且根據鹽產量增加幅度,請朝廷給於鹽司官員考優的成績!”
徐鶴總結道:“也就是說,鹽司官員們是業務性官員,針對他們的考核工作不僅僅是官員的基本要求,還有業務上的要求!兩者都要抓,兩者都要狠抓!”
當陳華聽到這時,終於坐直了身子,他再也不敢小瞧眼前這個年輕人了。
徐鶴見他這樣,微微一笑道:“朝廷要獎罰鹽司官員,說白了就要師出有名,指定了指制服,只要切實執行即可,如此一來,我估計三年鹽稅翻翻,十年鹽稅可翻十倍!”
陳華聞言,驚得手中茶盞差點掉在地上。
鹽稅翻十倍,如果真是這樣,朝廷度支那可就寬裕多了。
而且徐鶴提出的這套制度,完全可以套用在別的地方,比如茶葉,比如礦山!!
“此子確實有頗有才幹,難怪出京之時……”陳華暗暗想道。
徐鶴見他沉思也不打擾,喝了口茶後繼續道:“改革了吏治還不行,現在的鹽法制度已跟不上形勢了,還要改革鹽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