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才撫掌大笑道:“好膽色!那我們出個簡單的……”
想了片刻,謝良才道:“請以《莊暴見孟子曰》為題!”
聽到這題目,徐鶴鬆了一口氣。
這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並且是以全章為題,在八股文中,這算是簡單的大題了。
而且後世這文一直被選作高中語文教材,只要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上對這篇文章都有印象。
全文大概的意思是孟子藉著音樂規勸齊王要與民同樂。
齊王喜歡流行樂,還有點害怕孟子懟他,但孟子卻巧妙地說喜歡流行樂沒什麼,這玩意跟古典音樂一個道理。
重要的是,你喜歡聽音樂時,老百姓也要安居樂業才行。
回憶了一番原文,徐鶴開口破題道:“樂無古今,唯同民者為能好也!”
聽到這個破題,謝良才點了點頭。
這破題怎麼說呢,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屬於歸納總結後、深刻點題了。
談不上文采,但全文閱讀理解做得不錯,而且語言精煉,算是尚可!
謝良才心說:“一個連童生都不是的社學生能破題如此,已經很不簡單了!”
“蓋先王樂民之樂,故其樂至今傳也。如齊王之所好,與獨樂何意?”徐鶴接著闡發孟子文中之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聖明的先王喜歡跟老百姓一起欣賞音樂,因此那時候的音樂至今還在流傳。
但是像齊宣王這樣欣賞音樂,這跟【獨自去偷歡】有什麼區別呢?
“好!”謝夫子和謝良才兩人不約而同叫好。
這段話徐鶴用了剛剛所言中【一正一反】的方法。
拉來先王跟齊宣王對比,兩者之間高下立判,讓讀者瞬間對齊宣王的做法腹誹不已。
這樣,共鳴不就來了嗎?
文章來到初股,徐鶴細細構思一番後開口道:“夫國不期於大小,期於好樂;樂不期於今古,期於同民。今也知獨樂之不若與人,知少樂之不若於眾,是天下之知樂者莫如王也。……”
徐鶴說完這段,謝夫子和謝良才兩人直接傻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對於一個國家,不要去考察它是大國還是小國,倒要考察這個國家是不是喜歡禮樂。
對於音樂,不要去考察是不是R&B還是西海岸,而要看這個國家的國君是不是跟老百姓一起聽。
這種比興的手法,前邊是借用駢文的書寫方式,後邊則是又重回古風,頗類原文。
而且此間所言並非無病呻吟,而是真正有治國的道理在其中的。
這樣有文采,又發人深省的文章,關鍵還前所未有人這麼做過,你說謝良才和謝夫子會不會驚訝。
謝夫子轉頭看向謝良才:“德,德夫,你覺得怎麼樣?”
只見謝良才突然怔怔站起,面對徐鶴深施一禮道:“學弟可為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