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頌緣都不用認真聽,也能聽見高跋彥的心跳,如打鼓一般。“好了~去對面坐著說話。”唐頌緣放下咖啡杯,一揮手說。
…
這是唐頌緣第五次,近距離,與高跋彥說話。
唐頌緣估計不記得。但是高跋彥,卻記得很清楚。
上一次,唐天主還親自“賜”燒雞給他…
分食呢!
就憑這一點,他高跋彥在一號站,便有著極高的聲譽、地位。
高跋彥自己也覺得,自己與天主算是親近的。
所以,唐頌緣問什麼,他也直言不諱。
…
話說,自打一號站建立以來,迎來的第一波難民,就是來自扶余王城周邊的那些。
而後,大小扶余部落,共計湧來了75個。
一開始還好,一號站這邊,也沒甚顧慮。所以,都是敞開了接納。只是為了疏導人流、分割槽,才偶爾用一下鐵絲網。
全當臨時性的分流網。
但後來,“自由奔放”的各部扶余人,一旦多起來,問題也來了。畢竟,不是人人都見識過“天威”!
隨後,也就是大約在1月,來自橐離故都的部落,先是不管不顧的“抱怨吃喝不公”;可問題,他們才來一兩天…
接著,他們糾結其他部落,把王城諸部,給打劫了。
一號站雖然組織了“平亂”,但,效果很差。甚至,讓不少扶余部落覺得,是“高句麗人和漢人”故意虐待扶余人。
之後,偷搶事件頻發。
為此一號站還陸續“犧牲”了十幾位。
遺體就掩埋在一號站北山…
所以不得已,一號站把預計空投區域,都用鐵絲網圍了起來。
這樣,一來可以減少物資被哄搶;二來,也能給一號站主體,提供一定的保護。
等後來,各部“權貴”,開始學習著、組織著“大宗”交易,並漸漸融入“救濟區域”後,各部落,才算相安無事。
可即便如此,那些扶余青壯,尤其是十幾歲的半大小子,還是經常翻越鐵絲網,混進來,偷空投物資和庫存物資。
於是乎~
一號站的管理層一商量,便決定,把一部分,原本該分流給三號站的土著壯丁,留下來一些人,充當搬運工和“巡邏隊”。
等他們幹了一段時間後,正好,也吃喝養壯了…
再讓他們護送收購回來的牛羊、皮毛、土產,前往三號站。
等於把“勞動力”,有效的利用起來。同時,也能節省人手,對扶余部落實施“武裝威懾”。
至此,3月以來,雖然有新的部落來此,卻不再出現混亂。
而當時鬧事的“主力”,也大多被“邀請”,送去了三號站…
所以說…
剛才惹事的,真的是沒見過“天兵”的土包子、臨時工。因為,他們再幹幾天,就得啟程出發,護送貨物趕往煙集了!
還有一點,也是造成這個“意外”的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