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素利以為他能說“雅語”…
但實際上,正如一個某國土鱉演員以為自己能說“港普”一樣!主謂賓能搞清楚,卻根本不理解,什麼叫倒樁、什麼叫名詞前中後。
不過唐頌緣卻聽懂了。
他素利說的是那支商隊,一直“迷路”到了鮮卑地界,被鮮卑部族接納後,決定返家定居。
隨隊的男女,鮮卑也沒難為他們,統統給錢,買下貨資,放他們回家了。他們走的時候,說要去一個叫“夾河鄉”的地方,而這個鄉,地處襄平。
…
至於說“夾河鄉”具體在什麼方位…
目前,唐頌緣手裡知道的資訊不多。唐頌緣只知道,襄平以北、以東,很多地形都是“夾河”狀態。
但沒有一個鄉,叫“夾河鄉”。
不過,這根本不算是個問題!
因為憑藉唐頌緣對新時空的瞭解,土著的定居方式,與原時空的一般原始人,基本差不多。
簡單說就是,只要找到那個“田姓”為主的鄉村,再考慮到,其兩面、三面臨河的地貌,那麼,估計也就能找到這個“夾河鄉”。
呵呵~
是的。
當時的這支領隊舌頭,姓田,名昊,字廣工。唐頌緣能知曉、記得如此準確,還要歸功於,現代化的登記制度。
當然了,這一點放在原時空也是有效的。
只要查一查鄉里“察舉制”的登記冊,也能找到這個人。
畢竟,新時空,讀書人本來就少的可憐;有名有姓的人還能配“字”,那更是少之又少。就算重名,可“字”卻很少重複。
…
當天下午,裝掛油料、揹負電池的車隊,從臨時駐地後門…也就是故意留給土著的薄弱口…出發了。
說是車隊。
其實,一共21人,分別駕駛18輛摩托和一輛電動三輪貨車。其中8輛摩托也是電動的。所以,隨行的還有一套迷你發電機。
也就是利用汽油機摩托,帶動的發電機…
而油料,大多背在車後門外。理論上,這些油料,可以讓這個“車隊”行駛600㎞。萬一電動零件損毀~那就天曉得了。
相對而言,唐頌緣的這次出行,很有點冒險。
唯一的一輛電動車,白色的,裝有電動供彈組的輕機槍…
是他的座駕。
想想都知道,這種車,隔溫效能差!減震效能更差!
可…
沒奈何啊!
誰讓目前,憑妃姬軍水準,一次性運載大型車輛的數量、能力都有限呢?憑藉支奴幹編隊,能把工程車輛運來,已經很不錯了!
更何況,眼下,又是唐頌緣臨時起意…
原本騎馬,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所需的準備時間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