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土著們都知道。
許多語言學院的學員經常不出校門,那是因為作業多、課時緊、考試壓力大…但不少學霸則經常出外消費。
他們成為了土著中,最瞭解物價的一部分。
比如說,他們想換換口味,不想吃西區食堂每日提供的三餐,那麼好,走兩步,推著隨處可見的腳踏車,到商業街逛一圈就好了。
順帶給學弟、族親或者同宿舍的,打包點新口味…
那麼…
在商業街能吃什麼呢?
大館子、精裝修的酒家,他們或許吃不起、或許為了省點錢,不吃…但沿街小攤,他們卻樂得光顧!
一份煎餅果子,有蛋有香腸,只需5個硬幣,5元;喝碗白粥,還送一包小榨菜,只需3元;3個大白饅頭管飽,還免費送一小碗紫菜湯,只要4元…
貴一點的,什麼拉麵拌麵炒麵熱乾麵,都有,也才十幾元上下。想要個肉菜,也行,諸如紅油拌蜇皮、清湯蝦丸之類的,也就二十。
只要不怕冷,不怕風吹嘈雜,那麼,街邊一坐,等上個幾分鐘,吸溜吸溜的就能吃飽吃好一頓。
就算請客吃酒,只要不是喝啤酒或者只要不是擼肉串,那麼,一瓶低價白酒,再來點土豆片、四季豆、豆腐韭菜茄子…
花個百八十的,也能很豐盛!
現如今的西區商業街,除了核心的9條街外,周邊的筒子樓,就算沒裝修,也大多都啟用了。很有點21世紀,商業中心周邊,專對旅遊的食街狀態。
由於前期的規劃始終在運轉,所以,商業區現在,各街道的經營範圍,也在逐步踐行趨於統一。
外加隨著土著人口的增多,搞個小地攤就能賺一筆的生意,也越來越吸引更多的穿越眾參與。
所以,這直接拉低了土著的消費成本。
再比如,西區周邊,各家超市的物價基本沒變,但,價格低廉的物品,在新年之後的這段時間內,銷量卻不斷的拉高。其原因,就是因為熟悉環境後的土著們,敢於消費了!
這一點從服裝穿著上就能直觀的看見。
手頭零花錢富裕的土著們,只要沒有被要求統一著裝,那麼,他們的衣著打扮,就會展現出特色來。
廉價、保暖、寬鬆、耐磨的服飾是他們的首選。
稍稍有錢的,則也會模仿穿越眾,穿一些中低價位的名牌(仿製品)。風衣、西裝,這類設計感十足的服飾,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土著身上。
尤其是那些被“輟學”的土著,他們由於各種工作崗位不同,對穿著的要求也不同…在商業街打工的土著,其穿衣打扮的樣子…
幾乎與穿越眾差不多!
“這些衣服,是俺老闆娘給俺買的…從裡到外,都是老闆娘挑選的,她教俺怎麼穿,俺照辦就是了!”
…
…
所以說,歸根到底,01A基地不是真的物價貴。
只是涉及到某些領域時,物價才會出現指數級躍升…
比如新鮮的肉材、高品質的熱帶水果,這些受制於運輸,肯定會顯得“貴”,而且,穿越眾們對這些東西的需求,也很大。
還有的消費種類“貴”,是因為人工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