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
李傕
郭汜
張濟
樊稠
徐榮
李蒙
胡軫
呂布
華雄
董越
王方
牛輔
李儒
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從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至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都是描寫此戰役,不過當中大部份情節都是虛構或改造:如非曹操發檄討董;沒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部份人物沒有參加,而曹操、孫堅、張楊分別屬張邈、袁術、袁紹之下。《英雄記》中有記載劉備參戰,但暫不能確定,所以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虛構。當時袁術的確有扣押糧,但沒有令孫堅敗陣,反是孫堅勸服袁術再次運糧。而當中部份武將,如俞涉、潘鳳、方悅、武安國、穆順等都是虛構。
奪璽說
在《吳書》及《山陽公載記》有記載孫堅在入洛陽後,於南甄官井裡找到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更私自收藏起來,後來袁術劫持孫策母親,奪取了玉璽。不過,裴松之引用了《江表傳》案《漢獻帝起居注》、《虞喜志林》,當時漢室有六個玉璽,分別是“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但漢獻帝由河上歸還宮殿時,六個玉璽仍然在宮殿,沒有外流。
當然,裴松之亦說傳國玉璽是由秦時傳下來,可能不在六璽之列。但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傳國玉璽中刻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但《吳書》卻寫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又《三國志·袁術傳》沒有記載袁術擁有傳國玉璽,所以玉璽一直都是在孫家,但到了東吳向西晉投降時,卻只有獻上金璽,而沒有玉製。所以裴松之不同意此說法,而陳壽、司馬光亦不將此記入作品中,但《三國演義》卻用作故事情節,將孫堅寫成匿璽背約,而被袁紹怨恨,與劉表結下仇隙。
董卓麾下將領
西涼軍以董卓本人為統帥,以李傕、郭汜等人為將領,下面是涼州的漢族和非漢族軍人,並以“羌胡”為主的精兵,從而組成了富於戰鬥力的涼州軍事集團。至於董卓所部將領,在95集電視連續劇《新三國》(2010年版)第3集中:“曹操告訴十八路諸侯說:董卓麾下的猛將,第一是呂布,第二是李傕,第三郭汜,第四員才是這個華雄”。據《三國志》和《後漢書》,主要有:
(一)李傕(傕音jué),(?-198)字稚然,涼州北地人,董卓死後,他成為涼州軍的頭號首領。
(二)呂布(?-198),字奉先,是“三國第一猛將”。
(三)郭汜,一名多。在涼州原是一名以盜馬為生的無賴。當董卓被殺後,他成為西涼軍中僅次於李傕的二號首領。
(四)張濟,武威祖厲人。是董卓軍中的一名校尉。
(五)樊稠,涼州金城郡人。
(六)李蒙,李蒙曾與徐榮奉董卓的命令擊破孫堅,(興平二年)二月,李傕殺右將軍樊稠、撫軍中郎將李蒙。
(七)王方,(李傕等)與(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
(八)胡軫(胡文才),《英雄記》說胡文才名軫。胡文才、楊整修兩人都是涼州大人,謂大家豪右。
(九)楊整修(楊定),《後漢書補註》卷一六說:“整修,即楊定也。興平元年,為安西將軍;二年,遷後將軍。”
(十)段煨,武威郡人,段煨(wei應該是董卓的親信。
(十一)徐榮,遼東襄平人,董卓死後,徐榮卻是戰死。
(十二)李儒,三國人物,生卒(?—?),字文優,司隸馮翊郃陽人。在三國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謀士、智囊。董卓死後,李傕擊敗呂布和王允,控制朝政,192年冬十月,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198年曹操遣使裴茂率領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滅其三族,李儒不知所蹤。
(十三)賈詡(147-223),字文和,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官至太尉,諡曰肅侯。被人稱之為“毒士”、“鬼才”,奇謀百出,算無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