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卓討伐戰
韓融都不自願地受到任用,又以袁紹為渤海太守、韓馥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張諮為南陽太守等。但這些舉動也不能平息各地憤恨。在京都的袁術因畏懼董卓而逃到南陽,而曹操認為董卓必定會敗亡,所以亦逃出京都。
關東起兵
準備討伐董卓
逃到陳留的曹操,散盡家財,又得到孝廉衛茲
??
漢末皇室爭鬥
的幫助,組織約五千義軍準備討伐董卓,終於在189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另一方面,橋瑁向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希望各地方舉兵,當時韓馥對袁紹有戒心,派人看守袁紹。當韓馥接信後疑慮該幫袁紹還是董卓,但被其治中從事劉子惠反說救國又何以是幫袁紹還是董卓,認為先看其他人的舉動才作行動,韓馥同意,便書信給袁紹陳述董卓的惡行,看袁紹有何行動。
漢末皇室爭鬥
190年1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當中包括:
勃海太守袁紹
後將軍袁術
冀州牧韓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
河內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
廣陵太守張超
東郡太守橋瑁
山陽太守袁遺
濟北相鮑信
明確表態
當時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
??
曹操
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各群雄都推舉袁紹為盟主,但只有鮑信認為曹操才是最有能力推翻董卓。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號,如曹操就被授行奮武將軍。而其他地方軍的態度因不同原因沒有明確表態:
公孫瓚:並未表態。
陶謙:與董卓保持關係。
劉焉:《英雄記》載藉以起兵,但未有參加戰爭,而是保州自守。
孔融:著手於打擊黃巾餘黨。
馬騰:於西方與韓遂建立勢力,與董卓保持關係。
公孫度:於遼東自立為侯,與董卓保持關係。
劉虞:並未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