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沿海城市。
吸引了來自港城的大量加工需求,沿海地區可以說是全國布料消耗最大的地方。
他將廠裡面的大部分銷售還有職能崗位的人都趕到了南方,讓他們去找市場,找需求。
但這終究需要時間,畢竟人家那邊也有棉紡廠,沒有道理捨近求遠。
“遠水難解近渴,要想把東西賣過去,咱們的成本就得降下來。否則加上運費,我們沒法跟那邊的企業競爭。但降成本這件事,恐怕比找市場更難。”
其實也有辦法,那就是裁員。
郭金健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關海洋,他不確定這個少年有沒有想到這一點。
這件事情他也再做,企業低速運轉這麼多年,許多崗位的工作效率都相當低下。
他曾經去廠裡做過實地調研,讓信得過的技術員專門做了評估。
真要將單人的生產效率提高上來,排班再最佳化一些,現在留在棉紡一廠的員工還能再幹掉一半以上。
可前面剛剛將包袱甩了一個出去,現在再想立刻精兵簡政,又幹掉一批人,恐怕不論是上面還是下面,都會激起激烈的反彈。
再說了,這些下崗的人怎麼生活?
沒有給他們找一個好的出路,郭金健也覺得心裡過意不去。
關海洋扔了顆花生到嘴裡,嚼得嘎嘣脆響。
他豈不知道眼下棉紡廠還需要痛下一刀,將那些尾大不掉的人員編制給砍了。
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輕裝上陣。
“郭伯伯,眼下棉紡廠勢頭正好。放眼省內的同型別企業,他們身上的歷史包袱還沒有甩下來,就算是想要降低成本,也有心無力。
咱們現在是有心,有力,只不過您下不了狠心。
可不趁著現在這個最好的時機,將企業成本降下來,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產品沒有競爭力,難以銷售出去,甩掉的歷史包袱還會重新回來。
我們沒有第二次機會的。”
九十年代初的很多企業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有的企業壯士斷腕,拼死一搏,最後掙出一條活路。
有的企業拖拖拉拉,到最後全部人員一起倒閉。
聽他這樣一說,郭金健便知道關海洋早已經看清楚他面臨的問題。
笑了笑道:“也不是沒有辦法,如果可以的話我也不想拖下去。但畢竟是幾千個家庭的生活問題。
前些天我提出一個方案,正在探討中。咱們分兩步走,先讓多餘的工人停工,保留編制,但只發基本工資。
先把成本降下來一部分,取得市場競爭力,之後再看情況怎麼給他們找一條出路。”
這倒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關於企業裡面到底該如何操作,他也不想自作聰明地跟郭金健給建議。
人家多年的管理經驗,並不需要他在細節上做指點。
說得多了,反倒不美。
但是……市場方面,他卻是可以給出一點建議。
“郭伯伯,我覺得咱們在開拓南方市場的同時,也可以考慮一下挖掘一下本省的需求。”
“哦?這話怎麼講?”
本省的需求,哪裡還挖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