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發現寧珂不僅臂力驚人,體力更是驚人,不知什麼叫累,爬山越嶺如走平川。她心中的那塊柔軟處,又被深深的觸動著……
接近中午時他們來到了大石谷。
寧珂立即感覺有點不妙!平時這裡遊人非常稀少,今天到處可見三三兩兩成群結隊的遊人。愈往前走,遊人就愈多。一經打聽才知道天目山有重大考古發現,現在電視臺正在進行現場發掘的直播呢。
“你怎麼了?!”
林嵐望著臉色難看的要整出水的寧珂咕噥了一句。剛剛寧珂還有說有笑的,轉臉就變得憂心忡忡,臉變得比孩童還快。
“完蛋了!......我的寶貝可能都沒有了?!”
“什麼寶貝?”
“三十四顆夜明珠;六十七隻大小不等的開化青、白、紅玉製成的玉瓶;一張雞血石圓桌和五隻雞血石腰鼓形的圓凳;一盒黑、一盒白的和田籽玉圍棋子;一隻歷史上曾聞名於世的煉丹大鼎爐,史稱‘九州大鼎’。另外,還有十幾顆修煉者夢寐以求的靈晶!……”
現在的寧珂,已掌握了不少玉器、丹藥、靈石之類的知識。他簡單的向林嵐介紹了這些寶貝的製作材料、用途等。
林嵐聽的杏眼瞪的老大,乖乖!寧珂說的隨便哪一樣,價值也不菲啊!
“你,你姆媽的夜明珠就是從這裡得來的嗎?”
寧珂點點頭,陰沉著臉沒有言語。
“傻瓜,大傻瓜!……”林嵐眉頭緊蹙,像看一個敗家子似得盵瞪著寧珂,恨不得暴揍他一頓。
近些年來,錢塘旅遊局對天目山景區旅遊資源升級改造時,在文化資源的蒐集、整理、挖掘中,繞不開“張公洞”、“煉丹池”究竟在哪裡的問題。
曾以“張公舍”為中心,在方圓兩公里範圍內,多次派人員攀崖登壁,展開普查,尋找疑似的洞穴和丹池。
結果並沒有找到符合道教經典記載的“張公洞”、“煉丹池”。對於“洞、池”的確切地點,一直成為景區旅遊開發者的一塊心病。
《天目山祖山志》中記載:
在張道陵誕生前,天目山就有不少好道術的李耳信徒,隱居於此,修道煉丹。
張道陵之後,天目山更成為道家修煉之處。直到元代以後,天目山佛教盛行,道教活動漸趨衰落。
歷史上曾有高峰和尚與天目山道士賭法,最後和尚贏了,“趕”走了道士的傳說。
高峰和尚圓寂後,其弟子感念師恩,改建茅廬為瓦木結構的懸空寺,作為高峰的墓塔,從此成了佛教的道場。
傳說景觀獨特、奇秀無比的獅子巖的一處巖洞是“張公洞”,即為當年張道陵的寢室。其洞下的滴水池為當年張道陵及其後人煉丹的“丹池”,但是沒有得到專家的認同。
這天,有遊人報告發現疑似“張公洞”的懸崖壁洞。
此洞相距獅子巖甚遠,壁洞摩崖上刻有“輔漢洞天”的字樣。
“輔漢”是張道陵的字,這更佐證了此洞是道教經典記載的“張公洞”,至於“丹池”還有待於尋找、發現。
旅遊局為了擴大影響,進行了現場勘探、發掘的報道。
寧珂揹著林嵐,瘋也似的奔到了“輔漢洞天”的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