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慶祝之後,各種活動更加如火如荼。
社裡也是緊跟先進,釋出了關於設立“大食堂”的明確規定。
徐得庸在村裡,白天都可以看到遠處“土爐子”經久不息的冒著濃煙。
為了完成指標,公社再次抽調隊裡的一部分勞力參與冶煉。
當然,相比全國其他一些地方,已經算不錯了,起碼還留了些青壯勞力。
而且“大食堂”建立,人們家裡不讓留糧,收穫了也不歸自己。
玉米棒子掉在地上,一些社員都懶得撿。
這就造成了怪異的現象,今年雖然是個好年景,但豐產不豐收。
……
三天之後。
徐得庸所在的生產隊,周山正式宣佈社裡關於建立“公共食堂”要求和規定。
周山語氣堅定的道:“這些都是規定,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而且別的地方早有先進經驗開始實行,我們屬於後來者。”
“以後呢,大夥只需要幹活生產,吃飯都到大食堂去吃,不收一分錢,儘管可以放開肚皮吃,吃多少都成!”
大夥兒聞言頓時一陣嗡嗡的議論紛紛:
“把吃的糧食都上交了,萬一碰到個荒年怎麼辦?”
“那家裡糧食多的豈不是吃虧!”
“養的雞鴨也要上交?還不如自個吃……。”
“噓,別亂說……!”
“周隊長不說了嗎,鍋碗瓢盆都上交,以後吃飯不在家裡吃,都去大食堂敞開吃。”
“這保準嗎?怎麼覺得有些不那麼靠譜。”
“要是真能放開肚皮吃,可比在家好哩……!”
………
徐得庸看著這一幕,忍不住在心裡嘆了一口氣,很多事情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惜太過理想化
辦公共食堂,人們都敞開肚皮吃飯,之前各家都省吃儉用,平均每人每天吃一斤糧,之後每人一天合3斤多。
而且在更多的地區,早在公共食堂建立之前,人們一聽說要把自家糧食無償集中到食堂,都去食堂統一吃飯,就極為擔心。
特別是那些家裡糧食多的,誰情願多交啊,自然便放開肚皮吃,順便把家裡的雞呀鴨呀豬呀也吃了。
而徐得庸所在的生產隊這裡也差不多,在周山宣佈建立公共食堂的幾天內,各家各戶都悄悄的殺雞殺鴨,伙食比過年還好。
當然,大家還是比較“剋制”,或者是捨不得,下蛋勤的老母雞還是留下來一些。
比如孫大媽家的兩隻老母雞就沒捨得殺,但是打鳴的公雞不見了。
徐得庸也是“沾了一點光”吃到了雞肉!
公共食堂就設在大隊的駐地,重新搭棚子、壘了幾口大灶臺,各家的鍋碗瓢盆、糧食啥的一集中,就算是建成了。
成立那天,社裡的人下來指導,同時號召大家把家裡的鐵鍋啥的捐獻用於冶煉。
以後都吃大食堂了,家裡多餘的鐵鍋鐵鏟就用不著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