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討北漢的計劃已經定下來了。
大的軍事會議就開了三次。
這三次會議,徐詠之都被召去參加了會議。
說起來可笑,他能來,還得說是李連翹的建議。
“官家,徐詠之若是籌備戰役,還是個可用之人,在殺他之前,還是可以用他的能耐的。”
這話說出來,趙光義才終於決定讓徐詠之參與征討太原的計劃。
徐詠之看完這個計劃,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這是什麼狗屎計劃!
其實有合適的人,曹彬可以,北路的郭進,也是熟悉太原情況的名將,再不然,都交給潘美,也一定比現在這個計劃強。
現在看,這是一個碼人頭的計劃,把所有北路的名將攢在一起,在紙面上充滿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如果只打太原,六萬人的一支軍隊就夠了,加上輜重民夫,也有十幾萬的大軍,東路河北做這麼大規模的動員是怎麼回事?”
別看是趙光義做的方案,趙光義肯定不會搭理他,就是潘美來回答。
“防止契丹的入侵。”潘美說。
“現在是冬天,契丹人至少也三月才能動兵。”徐詠之看了看潘美。
“有時候,要站在全域性考慮問題,徐大人。”潘美看了看徐詠之。
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你別瞎說了,這是皇上的意思。
“如果契丹人進軍,肯定是要走石嶺關,而不是從東線南下,太原命懸一線,圍魏救趙的計策不管用,就算他們能打過拒馬河,太原一完,契丹人的計劃就失敗了,所以東線沒有必要動員那麼多人,除非……”
“除非什麼?”趙光義低沉著聲音發問。
“除非陛下準備攻克太原之後,立刻收服燕雲十六州。”徐詠之說。
這一下就猜透了趙光義的計劃。
“大膽!”張洎叫道。
兩個人都是參知政事,都是副相,張洎拜相早,但徐詠之資格老得多,那時候張洎還是南唐的偽官,他出來罵這麼一嘴,其實是失禮了。
“你,”徐詠之看了看張洎,“懂個屁!”
“官家你看他!”張洎對趙光義告狀。
趙光義看了看徐詠之。
“詠之啊,朕確實有這個意思,有問題嗎?”
這句話問得對,開疆拓土打擊敵人,能有什麼問題?
“糧秣無處補給啊。”徐詠之說。
“等到攻克了太原,自然有劉繼元的庫房可以供給大軍!”
趙光義現在就是在跟徐詠之抬槓了。
就地取糧,確實是古代戰爭常見的情況。
但是戰爭結束的時候,大概就是三月四月。
青黃不接春三月,麥子還沒有熟,秋糧也吃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圍困太原本身也會造成太原城內的糧草消耗,能留給宋軍的糧草,只怕是少之又少。
按說徐詠之這個時候就應該說一句“陛下聖明”,不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