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紅薯粉的建議很快傳到老支書和大隊長的耳中。
兩人一計劃,發現將庫存一半的紅薯做成紅薯粉,也足夠支撐到小麥收穫,畢竟也沒有多少天就可以收割了。
於是,他們動員村食堂的人開始做紅薯粉。
老支書和大隊長也希望在農忙前,讓村民們吃好點,總是吃紅薯,確實不是個事。餓得快不說,經常放屁也受不了。
大家一聽,做成紅薯粉,能進一步加工成粉條,誰不流口水呀?
僅僅一天的時間,周家莊便得到了白花花的紅薯粉。
這其實就是紅薯的澱粉。
而要做成粉條,還需要進一步加工。
後面是打漿糊。
其實,也就是紅薯澱粉加熱水熬熟,然後攪拌。邊攪拌,還要邊加紅薯粉,保證粉漿剛剛好,不能太稀,也不能太乾。
“用點力,沒吃飯嗎?”
“要不你來?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吃飯了嗎?咱們村多久沒吃米飯了?”那人立即懟道,可不慣著指手畫腳的人。
還別說,這活挺累人的。
就像工地攪拌水泥漿,沒有攪拌機之前,攪拌水泥幾乎是最累人的工作。因為漿糊本身就有很強的黏性,攪拌它們,需要的力氣不是一般的大。
“你們三個也去幫忙。”
又是三人加入到攪拌團,一個大缸裡面,半缸的澱粉漿。
圍觀的周益民,本來想等他們做好紅薯粉,也拿點回去吃的。但他看到,攪拌粉漿的人不斷有汗水掉下去,頓時沒了想法。
這時代的人,就沒那麼計較了。
有得吃就不錯了,還要什麼衛生?
後世被人噴慘的地溝油,放在這時代,分分鐘被搶光。管它衛不衛生,先吃了再說。只有不被餓死的人,才有資格談健康。
再說了,區區汗水,跟後世那些新增劑比起來,可以說忽略不計。
這跟阿三的那些恆河水食物又不一樣。
起碼不是用腳踩,用胳肢窩夾,衛生條件不知道比阿三街頭的那些好多少倍。
只是周益民看到別人的汗水滴下去,多少有點下不去嘴而已。沒看到還好,吃了也就吃了。
“燒水。”會做紅薯粉條的人指揮道。
就在旁邊,燒了一大鍋水。
有人開始用漏勺盛一大勺粉漿,快速拿到那鍋水的上方,粉漿會從漏勺漏下來,成為一條條粉條。
漏勺就是葫蘆水瓢做的,中間戳幾個小洞。
這一步,叫漏絲。
此時,就很容易知道粉漿合不合格了。
如漏下的粉條不粗、不細、不斷即為合適。如下條太快,發生斷條現象,表示粉漿太稀,應摻幹澱粉再揉,使面韌性適中;如下條困難或速度太慢,粗細又不勻,表粉漿太乾,應再加些溼澱粉。
“撈起來,放到這邊的冷水缸。”那人淡定地指揮道。
絲條沉人鍋底再浮出水面時,即可出鍋,需要經過一次冷水缸降溫。
“你們趕緊將粉條掛在木棍上,再放在那個缸涮一下,然後拿出去晾。”
冷卻過的粉條,要用手理成束穿到木棒上,經過另一次冷水缸降溫,不斷擺動,直至粉絲鬆散為止。
最後,就是拿出室外曬絲,便成為了我們平時看到的紅薯粉絲。
“這粉條,怎麼吃比較好?”有人已經想著怎麼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