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張建設回來,看到屋裡那一泡沫箱的東西,也麻了。
“雞蛋、罐頭和米,你哪裡買的?”張姨還不明所以。
丈夫出去一趟,就弄回來這些東西。
張建設看了眼周益民,見周益民不動聲色地微微搖頭,剛到嘴邊的話就改了口:“這不是益民來家裡嗎?我去跟同事要的。”
張姨:“……”
她有點不太相信。
你那群同事好像都吃不飽吧?否則,也不用你老拿家裡的東西出去。
“咳咳!燕子,下星期五有時間嗎?”周益民趕緊轉移話題,吸引注意力。
果然,所有人將目光投向周益民。
張燕:“星期五上課,但可以請假。”
“請假會耽擱嗎?”周益民問她。
張姨還以為是周益民約女兒出去玩,說道:“一天半天,能耽擱什麼?回來再自己補習一下。”
“益民,什麼事?”張建設卻分析到事情不是自己妻子想的那樣,肯定是有點更加重要的事情,否則以益民的性格,不會在他女兒上課時間約出去。
週末不是有時間嗎?非要提前一天?
所以,應該不是約會。
“我奶奶星期五壽誕,我想為她老人家擺幾桌,張叔伱們有時間嗎?”
星期五是奶奶的生日,這事他記得,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了。
“那必須有時間呀?真要臨時有事,你張姨也能帶她們去參加。”張建設立即表態。
他就喜歡周益民這種孝順老人的態度,沒有老丈人不喜歡這種女婿的吧?
張姨也點頭,問道:“你奶奶多少歲壽誕?”
她也得準備一下,不能空手去,那多失禮呀!
“60”
正是60大壽,周益民才想著大辦一次,好好慶祝一下。
民間老人對數字的講究充分體現在過壽中,中國人對數字非常敏感,尤其是老人。
無論做什麼事都希望能有個吉祥如意的結局,但凡不是整數的生日,老人基本就沒有過生日的慾望。
或許,整數在他們看來意味著完完整整,代表了閤家團圓的圓滿和幸福,也象徵老人這一生能有個圓滿結局。
60大壽,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會操辦的。
在我們中國人的普遍認知裡,6是個很吉利的數字,而每60年是生命的迴圈。
也就是說,過完前60年後,就相當於開啟了另一段人生,進入下一段迴圈。
前世周益民在網上看到些傳言,說不能隨便給老人過壽。
比如帶“4”的那一年,最好不要操辦,像54、64、74等。原因嘛!大家都懂,認為數字4的讀音與“死”相同,象徵了不好的寓意。
此外,73、84也不適合操辦,這跟我國曆史上兩位學者淵源頗深,孔子是73歲去世的,孟子是84歲走的。
眾所周知,孔孟是世人公認的兩位聖賢,可就連兩位哲學者都跨不去的年齡坎,普通人又怎麼可能跨過呢?
這可不僅是對封建傳統思想的深信不疑,更是對兩位老聖人的尊敬。
最後就是90歲以上的老人也不要折騰了,說不定一折騰,過了壽誕沒多久便走了,那多不好?
“益民,放心吧!到時候我們全家都去。對了,在哪裡操辦?”張姨又問。
“周家莊,在城裡四合院操辦不合適。”周益民說道。
畢竟上面都倡導一切從簡,切忌大操大辦,鋪張浪費。
如今各地都過著苦哈哈的日子,你擺流水席,合適嗎?
吃了飯後,天色已經暗下來,周益民沒有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