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份之後每個人都忙碌起來,大家各司其職。
星靈是最忙碌的一個,也是最輕鬆的一個。這源於她並列式的思維模式(量子超腦),還有無處不在的意識連通。
大西洋,太平洋以及閩省沿海一線的所有奈米胞體都在星靈的掌控之中,它們夜以繼日地對海洋深處的金屬殘骸進行掠奪式的搜尋和採集。納星中心大螢幕上的黃色網格區域正在不斷擴大。代表著奈米胞體族群數量的柱狀圖也在不斷升高。這種來自域外星系的微觀金屬生命在地球上如魚得水,分解和消耗著人類丟棄的所有金屬垃圾。
IT兼市場部總監張浩入職以後,就開始雷厲風行地組建兩個部門的團隊。創業失敗後的他在認清了現實之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崗位上。
karen還在上海進行原公司的離職交接。她和石墨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絡和溝通,他們經常一起討論關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和佈局,在這一點上,她所具備的行業背景和資歷給石墨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公司的工商註冊這一塊,羅靜把一切都已經辦妥,營業執照估計很快就能下來。
……
在新作品的創作上,石墨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
一開始,他能想到就是將一些以前的老電影重新改編,他以前不止一次為國內的許多五毛特效的電影作品吐槽過,但這裡面涉及到電影版權的問題,所以他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也曾經動過這樣的念頭,請一些專業的知名導演來共同製作,可是這又牽扯到技術機密的問題,他們的特效究竟能做到哪一步,只有她和星靈知道的最清楚,所以最終這個想法也被他否了。
想來想去,這件事似乎只能依靠他自己了。
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給自己的創作制定三條設定:
第一、這個作品的時長必須控制在20—30分鐘以內。
第二、這個作品一定要有顛覆性的東西,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第三、作品本身一定要原創,不能有任何法律方面的問題。
基於以上幾點的設定和思考。
他開始絞盡腦汁挖掘自己腦袋瓜裡的東西,在過往的人生當中,有什麼樣的影視作品令他耳目一新和震撼的的東西?
不做任何深度的思索,他所能想到的作品大多來自於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像泰坦尼克號、星際探索、阿凡達、侏羅紀等等,那些天才導演們用精益求精的精神,營造出史詩一般的畫面,帶給人們震撼的視覺衝擊。不得不說,時至今日,雖說中國電影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和真正經典的好萊塢大片比起來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英國廣播BBC的一些經典紀錄片也令人非常著迷。
石墨最終決定自己也做一個紀錄片。一個像好萊塢大片一樣的紀錄片。
但在紀錄片的題材方面他很有些糾結。
一開始他最想做的一個創意是有關盛唐社會面貌的歷史假想紀錄片。他打算將大唐長安的整個城市讓星靈直接模擬出來,這種模擬不是國內電影裡那些似是而非的假象畫面,一定是基於真實的歷史資料和當時的建築水平真實的一種展現。
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真實的歷史長安也許在電影的畫面裡,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宏大,而且真假之間也很難定論。
他的另一個一直盤旋在他腦海裡的念頭就是做一個關於恐龍時代的紀錄片。
當然,他的這個想法絕對是受電影“侏羅紀”的影響,史前恐龍時代的地球絕對和現在的地球是不一樣的風景,類似的科學紀錄片國外做過很多,但是那些畫面基本上等同於動畫,它所體現的更多的是教學的作用。
電影“侏羅紀”確實令人很震撼,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電腦合成的痕跡還是隨處可見,並不能說完美。關鍵是,國內從來沒有人做過有關的影視作品,因為這裡面的商業價值太低,而投入的成本卻很高,何況,以目前國內的特效技術甚至連好萊塢幾年前“侏羅紀”的水準都不一定能達到。
當然,他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不斷在他腦海裡轉來轉去。
最終,石墨決定下來就做一個關於恐龍世紀的科學紀錄片。但他的這個紀錄片除了有一定的科學教學作用之外,更多的是用超寫實的特效展現出史前時代的地球面貌,將觀眾帶入到一個恐龍時代,達到逼真和身臨其境的效果,他計劃將作品分為3D和2D兩種版本,可能的話會直接向影院對外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