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說道:
“徐文壁不是要兩路並進嗎?統制不妨建言,讓山東地方軍和鄉團也參加進來。”
“沿運河進攻沛縣路程近,沿泗水進攻徐州路程遠,讓山東地方軍和鄉團打沛縣,我們三鎮新軍打徐州。”
孫亭芝眼睛一亮。
他當然知道這些地方軍和鄉團是什麼水平了。
讓他們欺壓一下百姓自然是沒問題,但是真的去打東南的正規軍,那就等於送死了。
孫亭芝不是傻子,他自然明白了李如松的計劃。
沛縣路近,徐州路遠。
攻打徐州還要繞道到泗水上游,到時候還能以造船拖延一陣子。
兩路並進的計劃,重點自然是在於“並”,一旦有一路崩潰,那另外一路就可以停止進軍了。
而三鎮新軍本來就是明廷的精銳,一旦攻打沛縣的山東地方軍和鄉團大敗,孫亭芝完全可以下令停止進軍,直接繞過徐文壁,請求明廷撤兵。
徐文壁一旦遇到大敗,那三鎮統制官就可以聯合起來上奏彈劾他,那徐文壁就會立刻倒臺。
妙啊!
孫亭芝看向李如松,他很快明白了李如松籌劃這些是為了什麼了。
一旦徐文壁倒臺,文臣和勳貴這兩派就再也沒有人有資格來統領三鎮新軍了。
那明廷之中,有資格統領新軍的也就是隻有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了。
果然如此。
原來李家父子籌劃的是徐文壁的新軍大臣的位置!
孫亭芝自然也是願意讓李成樑上臺的,畢竟李成梁比起前面的人都更懂軍事,又是他們新軍的校長。
緊接著李如松又在另外兩鎮完成了串聯,然後才返回了自己的營寨。
第二天軍議的時候,三鎮統制官同時提出,支援徐文壁兩路並進攻打徐州的計劃。
但是第一鎮統制官孫亭芝建言,東南賊軍善於防守,只靠著新軍還要分兵攻城太吃力了,不如讓山東地方軍和鄉團也加入進來。
以地方軍和鄉團攻打城池較為矮小的沛縣,由三鎮新軍攻打城池高大的重鎮徐州。
徐文壁想也沒有想,立刻接受了孫亭芝的建議,開始召集山東地方軍和鄉團,準備這個兩路並進的作戰計劃。
召集人馬,籌措大軍,一直到了十一月,山東的明廷軍隊終於開拔。
明廷三鎮新軍合計一萬五千人,向西進入泗水上游,準備沿著泗水進攻徐州。
山東地方軍和鄉團拉起兩萬人,直接沿著運河南下,攻打沛縣。
合計三萬五大軍,在山東誓師的時候,徐文壁依然穿著那套閃亮的銀甲,他滿意的看著大軍出發。
東南在徐州地區總共只有五千人,自己三萬五千人大軍,還是兩路並進,肯定能攻下徐州。
有了這份功勞,自己這個班首重臣的位置就坐穩了。
徐文壁抽出配劍,做了一番乏味的誓師演講,下令兩軍開拔!
早已經接到了訊息的陳璘,也召開了緊急軍議。
東南新軍第五旅的參謀們推演了幾天,最後將一份作戰計劃遞交給了陳璘。
看著眼前剛剛從南京陸軍學校畢業的宋潛,陳璘問道:
“參謀處真的認為,只要打退了進攻沛縣的山東雜牌軍,明廷的攻勢就會瓦解?”
宋潛連忙點頭說道:“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