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籙大典結束後,朱見明開始徵詢考生的去向。
考核頭名任伊自不必說,道籙司早就擬好她的去向,不日就要趕往南京國子監任學正。
國子監前身乃是崑崙墟,為道教三大祖庭之首,後太祖皇帝改為國子監,從此崑崙墟從一個獨立的道場,成為了朝廷的專屬衙門。
在民間對於國子監有一個評價,稱其為:大明官員儲備司。
但凡從國子監走出的修道之士,無一不是中樞、地方的要員。
一入國子監,從此青雲直上,入朝為官,那是板上釘釘。
國子監中最高的官職為正四品祭酒,其次為正六品司正,再往下是正八品五經博士和從八品助教,最後就是正九品學正。
別看國子監的最高官職只是正四品,可他們卻是大宗師,在道之一途上各有成就,或為大法師、或為煉丹師、或為煉器師、或為符咒師。
能得到這些稱號的,都是在此道上建樹頗高。
考核的次名及以後名次,待遇就沒有那麼好了。
一般情況下,有兩種選擇。
一是返回師門,等待朝廷的科舉。
大明的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院試的範圍是州,鄉試的範圍是省,會試的範圍是全國,至於殿試是隻有透過會試的人才有資格參加。
這個時空大明的科舉有些許不同,唯有透過道籙司考核的修道之士才能參加。
透過院試的道士,稱之為秀才,有機會成為所在州縣的歷目或主簿。
歷目和主簿都是正九品官職。
只有透過院試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透過鄉試的道士,稱為舉人。
舉人一般有兩種選擇,一是參加會試,二是進入州縣任職。
舉人能夠參加會試,透過會試的人稱為貢生,只要成為了貢生就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任學正。
也只有貢生或者學正才能參加殿試。
殿試有三甲,一甲三人,稱為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同進士出身。
只要獲得了進士出身,那就是真正進入了大明的朝廷,會得到道籙司的重點栽培。
殿試二甲進士出身之人,可以進入州府道籙司任職,三甲同進士出身之人,可以進入縣道籙司任職。
道籙司乃是大明朝最重要的部門,進入此衙門,前途無量。
如峨眉縣道籙司的青衣使和紫衣使,都是同進士出身。
至於殿試一甲,狀元、榜眼和探花,自有皇帝親自委任,此處就不詳表了。
透過縣道籙司考核之後的第二種選擇,則是進入縣道籙司衙門,任一名道靈卒。
道靈卒是道籙司的正規編制,有平定妖患,緝拿邪道,安撫百姓的職責。
如果道靈卒表現出色,還可晉升青衣使、紫衣使,走上區別朝廷地方和中樞官員的另一條路。
不過,此路的頂點卻只是縣道籙司的正印官,正七品道士。
一般而言,但凡對自己的前途有信心的修道之士,很少會選擇成為一名道靈卒。
除非是那種只是擁有下品道心的修道之人,他們的最高成就是七品道士,所以成為道靈卒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對於接下來的選擇,古長青其實還是比較迷茫的。
雖然他有腦海商城的存在,可是腦海商城中並沒有晉升道心品階的物品。
這讓目前只是下品道心的他很是擔憂。
即便參加科舉,成功獲得進士出身,可他最高的成就也只是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