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數學題我會啊(三)
時間過了三天,一點動靜皆無,三個門沒有一個門開啟,也沒有一個門消失,說明三人均還在解題中。
道生、一行和丁浩三人都快坐得無聊,一開始道生還在和丁浩做交流,後來發現丁浩氣人的能力非同一般,簡直無解,終於喪失了與他交流的興趣。
反倒是一行與丁浩兩人討論的津津有味。
這個時候,兩人正在討論佛學。
只聽得丁浩侃侃而談道:“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中有佛,則佛在,心中無佛,則佛不在。正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便是這個道理。”
一行滿是崇拜,點頭應道:“丁施主見解深刻,確實與眾不同。”
道生聽得大皺眉頭,佛、道禪理本有想通之處,這丁浩胡亂曲解也就罷了,奈何一行小和尚似乎還聽得如此著迷,真是奇了怪哉,難不成如今佛宗已經沒落成連正宗傳承都已沒有的地步了嗎?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話乍聽一下好有道理,但細想之下,又覺得難以做到。如果人人都能成佛,那又何必保留清規戒律?完全的放縱身體慾望,誰還能守得住本心?但若心中已經佛祖常駐,那佛就是人,人就是佛,又何必會去追求這點口腹之慾?
這本身就是悖論,道生心中鄙夷,卻也懶得與他爭辯,省得被他氣死。
心想這小和尚果然好忽悠,丁浩又道:“你聽說過六祖慧能的故事嗎?”
一行搖搖頭,說道:“六祖不是慧能。”
你肯定沒聽說過啊,丁浩心中得意,繼續說道:“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故事。你聽我來告訴你六祖慧能的故事。”
他清了清嗓子,挺正身子,說道:“初祖傳二祖,二祖傳三祖,至五祖。因五祖年事已高,想要傳授衣缽。額,就像我們現在這個樣子。有一次,五祖召集所有門下弟子,命弟子做偈以呈。你猜怎麼著?”
“怎麼著?”一行正聽得入迷,隨聲應和道。
丁浩嘿嘿一笑,說道:“五祖門下有一能人,叫做神秀和尚,這人佛法深厚,乃是五祖坐下頂尖人物,只聽得他題偈語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一行啊得驚呼一聲:“這偈語好是奧妙,已得佛家三味,這神秀和尚果然佛法高深,只是為何此等佛門高僧,小僧卻從未聽說過呢?”
丁浩瞪他一眼,說道:“孤陋寡聞,還有更厲害的呢,還想不想聽了。想聽的話就別插嘴。”
一行怕他不再說,急忙點頭答應,卻不敢插嘴,急的滿頭大汗。
此時道生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過來,正在思慮著剛才哪幾句偈語。
又聽丁浩說道:“此時,慧能口誦一偈,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言一出,一行和尚只感醍醐灌頂,雙耳轟鳴,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良久良久,才呼口氣道:“阿彌託佛,此乃佛語。”
道生也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
這幾句偈語已經深蘊佛理,沒有得道高僧絕對說不出這等偈語。可是,此種密語,丁浩又是如何得知?
而且六祖慧能,據他所知,六祖可不叫慧能。
道生自然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丁浩信口胡說,如果丁浩能有如此佛法,豈會是如此修為。
佛宗講究佛法越高,修為越高,往往大修行者也是成佛成祖之人。
所以,佛宗雖然大修行者不多,但每有一個往往有通天徹地之能。
丁浩既然能知道這樣的故事,這其中必然有他不知道的秘密,或者,也是佛宗的秘密!
那一行和尚突然俯身拜倒,朝丁浩叩謝道:“感謝丁施主點撥之恩,令小僧頓開茅塞,受益良多。”
說罷,閉上眼睛,緩緩入定。
不一會兒,他身上金光大盛,若是細看,會發現他的身後似乎出現了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大佛模樣。
這下輪到丁浩傻了,他只是無聊,看著這小和尚好忽悠,隨口亂說而已。這幾句偈語自己的世界裡,哪怕小孩子都說得上來,又不是什麼稀奇事物,而且就如這些偈語和故事,他肚子裡還有一大籮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