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16章
這讓唐宋想到《你的揹包》,不同於歌中男孩視角,揹包承載著男孩的青春、真情、遺憾和感傷。
李豫的揹包是她自己的故事,陪伴著她走過青春、校園,留下勤奮的身影。
他只是李豫和她揹包故事的旁觀者。
因此,他不敢戳破ast chance是否有隱喻。
“吃完飯我們不要走原路回去,那邊教學樓多,一會兒全是剛下課的學生。我們繞些路,從體育場西路和學三路回去。”
他如此與李豫說。
她也沒有提出異議。
唐宋拿起筷子夾起魚肉,果然涼了的魚帶著魚腥味,他又放下筷子,拿起剩餘半個地瓜吃起來。
他們端著餐盤向殘食區走去時,李豫在數落他,“吃不了就不要取那麼多。一塊魚沒怎麼動,雞柳也剩下一半,唐宋你太浪費食物。”
他知道李豫不是因為節儉,而是純粹不喜歡人們浪費,尤其是糧食。
這個認知是他上個月從灣區回波士頓的飛機上曉得的。飛機上,他讀到李豫導師和她合寫的一篇文章,文章是講南亞某國家的糧食危機,進而預測那個國家隨時可爆發的經濟危機。文章中有張配圖,是他們師生二人實地拍攝,一群孱弱的孩子排隊領取非政府組織發放麵包的場景。
他真誠的道歉,“抱歉,只此一次,下次不會了。”
李豫看著他,沒再說話。
殘食區旁邊是食堂出入口,一扇關閉的玻璃門被人從外向裡推進來,眼看要撞到李豫。
他抓住她的胳膊,把她往自己身邊帶。
“對不起,對不起。剛才推門太急,沒注意到裡面有人。”一個莽撞的學生,在不停道歉。
李豫站穩後對小朋友說,“沒事,快去吃飯吧。”
說完用眼神示意唐宋,走吧。
他們向北繞到明園的後面,小路上果然只有寥寥幾個行人。
天色尚未暗下去,身後的夕陽把倆人的身影拉得很長,長到從某個角度看身影已重合。
唐宋問,“你和你導師什麼時候去的南亞?”
“今年春天,在那邊呆了一個月。”李豫回答完,才想起來,他怎麼知道自己去過南亞。難道是師母告訴他的?唐宋好像和師母實驗室有合作,合作什麼研究課題?
她疑惑的問起來,“你怎麼知道我去過哪兒的?”
唐宋看著地上的身影,很有趣。他選擇再靠近她一點,“看過你和arry的那篇文章。你剛剛教訓我的時候,我才想起來。”
李豫沒注意到他的小動作,“噢。原來如此。也不是非要教育你,只是見過糧食短缺的人,很難不被那種場景觸動。我們不能因為物質富足,就可以肆意浪費。在家裡,我偶爾也教育老李,不要亂囤食物。食物囤久了被丟掉,很可惜的。”
唐宋臉上掛著笑容,說,“教育的很對。以後我做得不對的地方,請隨意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