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師才剛剛踏破雁門,他們就來了。
不過也能理解。
雁門袁氏區區五萬精兵,都能掌控住號稱有二十萬大軍的北戎國庭,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來之前,趙元開在天祿閣之中查閱過有關於塞外北戎的歷史。
當年太祖皇帝立國的時候,北戎平原之上還只是一片蠻荒之地,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統御,也沒啥資源,所以疆域邊關就定在了雁門山。
說白了,就是當年大漢太祖沒瞧上這塊地。
後來北戎草原之上就開始出現了不少的遊牧部落,哪怕是發展了數百年,整個北戎人口也不過二三十萬,卻分佈很散。
而大概在一百年前。
雁門袁氏開始有意的扶持著其中的一支遊牧部落,給他們鐵器,給他們糧食,給他們布帛鹽等等。
甚至還出人教他們習練武術。
在一次的人口翻倍之後,這支不到兩萬人的遊牧部落立馬就打破了北戎草原的平衡了。
他們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吞併了北戎所有的遊牧部落,然後在雁門袁氏的再度扶持之下,開始建制立國!
也就是如今的北戎國。
而那支被雁門袁氏選定的部落,就是烏氏部落。
這是大概的發展軌跡,是趙元開結合天祿閣的地方史志和近期錦衣衛收集的大批情報所大致梳理出來的。
當然了,這其中還有不少趙元開在歷史發展大局觀角度上的理性思考。
烏氏部落能打破平衡,其根源在於袁門的物資輸送和文明提速,以人口爆發為契機。
在建制立國之後,北戎國迎來了第二次的人口爆發。
也就是從最初的平衡狀態下的二三十萬容量,在幾十年之內,一下子爆發了之前的六七十萬。
這明顯超出了北戎平原生態所有能容納的極限值!
說白了,就是北戎這一片草地,看似廣袤無邊,堪比大漢的兩個州疆域,但最多隻能養活三十四萬人!
然後就有了三年前北戎舊主的反撲雁門!
但北戎舊主沒有成功,反倒成了袁世充揚名立世的墊腳石!
而袁門之所以能在養出一尊體量大於自己五六倍的龐然大物之後,還能掌控牢牢的控制權,其實也是有實實在在的邏輯在其中的!
對!
沒錯!
用現代的話來說,袁門控制住了北戎的經濟命脈!
袁門在坐守幷州無節制的強徵掠奪,甚至奴役十萬民夫,在雁門郡開田耕種,大搞各種工廠。
其實就在養北戎國超出疆土承受極限的那部分人口!
而袁門這麼的目的也很簡單。
說一句不好聽的,就是在關外養豬,把北戎人當豬養著。
袁門一百年前就有野心了,但圖謀大漢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最起碼的兵力他就根本沒法實現。
關內養兵,根本就沒法遮人耳目,完全就是找死!
而這一切,又順應著大漢國朝的日益傾頹,對於四境十三州的掌控愈發羸弱無力。
然後在袁世充的橫空出世之後,平了這局大棋之中的唯一隱患,也就是養的豬太肥了太大了會咬人了之後,將戰略可行性徹底的拔高到了極點!
說實話!
趙元開在以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完整梳理下來之時,也是大為吃驚,很是驚詫當年定下這個戰略的那位袁門族主的眼界和謀劃。
如果沒有趙元開的穿越加開掛,大漢國朝依舊維持著陳國壽在長安當著二皇帝,四境藩王諸侯在地方做著土皇帝的固有平衡。
袁世充絕對是顛覆大漢,問鼎中原的那個人!
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