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十四年是註定要在帝國史冊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年。
這一年鉅變太多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國戰大勝,徹底奠定了大漢在南蒼域這一方孤島大陸板塊之上的絕對霸主地位!
其次,南疆妖靈融入人間被徹底寫入了國策之內。
這件事或許沒有國戰那樣的驚天動地,但對於帝國的長久之影響,卻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全面鞏固了帝國的包容與自信!
一個國朝想要走向偉大,包容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其三,商部主導的理宗府臨推老國士們的下海經商、創辦各種企業,直接引發了無數工業技術產業化的大爆發!
技術產業化,說白了就是技術的價值變現,就是生產力直接井噴!
這一年,很多新興工業產品走入了千萬尋常百姓家,極大的改善了民生生活,讓整個國朝恍然一新!
其四,歷盡七年的國朝大基建計劃,也迎來了全新的里程碑階段。
首先就是鐵路網的覆蓋面,已經囊括國朝所有的郡級城市,而且全面走出了軍管階段,所有的火車站不再被各級鎮將府戒備區戒嚴。
公路總總里程也抵達了一個新的巔峰,航運領域是直接爆發,沿江臨水的地域更是發展速度驚人!
對了。
這一年還有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那就是國子監主導的一項重大變革,全面消除四級學府制度的地域限制。
以前從幼堂到平校,再到州立各大學院,學子們因為地域和國策的種種原因,基本上沒法走出本州。
除非是更上一城樓,進入了聖府階段,才算是出州了。
但現在不一樣了,平校結業之後,學子可能可以選擇去其他州府的學院求學,只要你足夠優秀,你就能去最富饒的州,進最好的學院。
發展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公平齊頭並進的。
地域、經濟、州級產業……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一個地方的高校學院建設,時間一長,差距就不可避免的拉大。
而打破地域限制,核心邏輯就是擴大競爭基數,讓國朝最優秀的學子能去到最好的學府,接受最好的培育!
天啟、北戎這兩個邊境州的優秀學子若是留在本州,那即是糟蹋人才。
中州、東州這兩大富饒發達大州,若是因為地域限制,讓平庸學子吃了紅利,那同樣是對於教育資源的浪費!
……
這一年突破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文娛領域的大爆發,詩詞歌賦百花齊放,紙媒時代造就了一批文壇大師。
無線電技術的推廣,影像技術的發展……等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影響了到了趙元開,讓他不得不提前佈局影視領域。
是的,沒錯,天武十四年十月底,漢樂府主導的長安影視司問世了!
影視司目前還只是雛形階段,沒有成熟的廣播電視模式,只是原始的一些影視拍攝,還處於黑白階段。
其實影視司是真的超出趙元開的預期,被提前佈局了。
因為整個的天武十三到十四年,因為留聲機的出現,還有諸多的例如吉他、鋼琴、大小號……等管絃樂器的大規模生產和流行,再加上國朝內部安穩繁榮,一下子就井噴了。
無論任何時空,任何領域,任何文明之下,只要是人,就脫離不了兩種需求。
這兩種需求就是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大漢已經歷經了七八年的飛速發展,基本物質需求早就已經解決了,那麼精神需求就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