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開想要推行的,是讓武道和仙道修行變成基礎教育那樣的基礎性制度,像消除文盲一樣的消除武盲。
讓大漢的每一位子民十八歲走入社會成家立業之前,可以接受到一切的基礎教育。
然後,再根據個人的資質,進行競爭性的選拔。
大基數,高標準,精準化的人才篩選。
這就是制度的優越。
其實話說回來。
倒也不是修武修仙不能提供生產力,而是說,沒有一個絕對的制度,來約束和規範這些極武高手,讓他們做應該做的事情。
而制度又是誰提供的?
國朝!
可是在修真文明之中,國朝地位極其低下,成了宗門的附庸品,又何談利用制度來規範極武高手?
趙元開不知道自己選定的這條路到底能走多遠。
但他相信,他沒有錯,這也是一位真正帝主所應該追求的大格局之事業。
長達兩年的國戰對峙,卻始終沒有影響到趙元開對於國內工業化發展的推進,這兩年,依舊是飛速發展。
長安城已經初步構建了公共交通網路,開通了近百條公交線路。
國朝的機械領域雖然突飛猛進,但汽車依舊是珍貴的稀罕物,不過,最具備價效比的腳踏車和摩托車大行其道。
也印證了那句真理,想要發展,就得修路。
交通發展的效率,就直接代表著國朝社稷水平的進步。
內閣商部從建立到現在,已經有了近兩年的時間了,蘇九婈沒有辜負趙元開的期望。
這是一位絕頂的商業奇才。
不!
準確來說,應該是一位天才經濟學家。
尤其是被國朝收編之後,先後進入了翰林聖府進修,同時又孜孜不倦的在國朝藏書閣之中學習各種理論體系。
緊緊一年時間,蘇九婈整個人就跟重做了一樣。
在趙元開看來,這位妖靈大女子最了不得的地方就在於她的宏觀視野。
幾大涉及國朝命脈的民生領域大商業,是她一手推進國營的,組建了商部和國金府直屬的國營體系。
同時!
她還極為大膽的向趙元開諫言,鼓勵理宗府的國士們走出朝堂廟堂,獨立新辦企業!
以前是什麼情況?
理宗府對於某項技術做本土化的適配,讓下放到各級州府,在進行新技術的產業化佈局和發展!
但這個模式的效率太低了。
所以,蘇九婈乾脆直接砍掉了中間步驟,讓國士們一步到位。
技術給你,本土化適配你來做,然後怎麼進行產業化佈局和價值變現也是你來完成。
這其中,蘇九婈引入了企業化思維,引入了最原始的股份制。
她協同商部和理宗府做信用背書,讓國金府給錢,以國朝資本入股,和吃透技術的國士們的技術入股聯合,興辦企業!
當然了,企業成功之後,利潤大頭還是歸於國朝。
但這個模式,確實極大的調動了國士的積極性,也大幅的提升了各種新興技術的產業化佈局。
對於理宗府的國士來說,這同時千載難逢的機遇。
原始技術是國朝給的,起步資金也是國朝給的,你只需要做本土化適配和產業化佈局,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富豪!
……
這個模式一進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