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都是報紙上說的,這幾天的報紙沒看嗎?大將軍和朝廷正在吵這個事情呢!”
“大將軍和朝廷的爭論,你如何能知?”
“哎,這有什麼不好知道的,《東方報》就是大將軍的意思,《大漢報》就是朝廷的意思唄!雖說收音機裡的電臺是大將軍的,但這電臺可是幾方報紙的新聞都會讀給大家庭。
我們可是司隸人!這種事情還不知道?”
這個時代的司隸人就和後世的北京人一樣,因為長時間在天子腳下,靠近政治中心近,因此人人都喜歡討論政事。
後世有句笑話,說北京的哥人均有親戚在中難海,坐一次車可以從的哥那裡瞭解到房價的漲幅空間、醫保的報銷額度、政府的工作報告乃至國際未來局勢發展趨勢。
司隸的百姓也是如此,雖然經過了多年戰火,但越是如此,越是對時政局勢敏感。
畢竟在後世不瞭解局勢也不過是少了個談資,在這個時代,不明局勢可是會死人的。
馬騰聽小販如此說,立刻去找報攤買了幾份報紙看了起來,可惜報紙流轉到長安還需要時間,現在他看到的報紙上並未有這些內容。
說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日子馬騰等人每日趕路,收音機都放起來沒聽,否則也不會對這樣的大事情如此不清楚了。
時間倒回十日前。
還是那座西山書院。
雪已經在西山化淨,樹幹上開始爆綠,不時有飛鳥掠過,尋找早起的蟲兒好填飽肚子。
一個青年快步的走進一個房間。
“父親,你看,這是我新寫的文章。”
楊修將幾張紙遞給正在看書的楊彪。
“哦?吾兒又有佳作問世了?”
說著,楊彪接過細細的看了起來。
這是一篇策論,內容是抨擊馬強主導的清分田地之策,文章表示只要人口繁衍,田地總有不夠的時候,如一直將田地分給所有人,那麼最後人人都在耕地卻人人吃不飽,國家不但收不上稅,還會逼得百姓造反,而且這樣還會讓豪傑對朝廷離心,在百姓造反時不願意積極協助朝廷平叛。
與其最後變成這樣,還不如將田地包稅給各地豪族,只要朝廷能收到稅,那麼就可以保證國家昌盛,並且將王莽恢復井田制的失敗和東漢復辟對映如今的清田分地之策,暗示馬強就是下一個王莽。
“妙!的確如此!妙啊!!”
楊彪撫須點了點頭,對楊修這篇文章極為滿意。
“修兒此文一出,必能讓天下士人側目,好,為父這就安排《大漢報》刊登這篇文章!”
《大漢報》是由大漢朝廷主導的一份報紙,很多文章都是三公九卿所作,雖然因為話語權和統治習慣,這份報紙很少討論政治,但說起文章經義,這份報紙簡直就是一份標準答案,畢竟察舉文試可是朝廷判對錯的,因此影響力極廣,甚至比《儒學報》在士子中的影響力還要大。
“孩兒多謝父親誇獎!”
楊彪當即讓人安排將此文刊登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