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計程車兵都比琮國士兵個頭要大一些。
從前兩國還能分庭抗禮,自從先皇掌權以來,琮國連吃敗仗,國力逐漸減弱,琮國也越來越頹勢。
筧國本就強勢,只想著一舉拿下琮國,進入環境更好、更適合發展生存的中原地帶。
歷來朝堂上的大臣們只會猜測琮國何時會主動議和,從未想過筧國竟然主動派了使者前來談論此事。
這讓眾臣如何不震驚。
不過震驚歸震驚,正經事還是要辦的。
究竟要不要議和。
朝堂上爭論不休,很快就分成了兩派——主和派與主戰派。
主和派認為,琮國近些年好不容易有所好轉,國力逐漸恢復,此時正是人民休養生息,建設國家的時刻。
越晴山脈一戰,多虧了皇上,唔......夜觀星象,未卜先知,才有瞭如此大捷。
但若是正面硬碰硬,琮國不一定是彪悍的筧國軍的對手。
戰爭最是勞民傷財了,軍餉、糧食、武器裝置、重建等等....每樣都是鉅額支出。
幾場戰役下來,就會將這些年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本錢再次揮霍一空。
到時候就算琮國戰勝了,也不過是徒留一個千瘡百孔的空殼子,一擊即潰!
主戰派則是認為,琮國曆經四百多年,從來遵循的都是。
【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一直以來,琮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之前幾個朝代,亦是如此。
琮國人民有自己的尊嚴,怎可為了一時苟延殘喘,而向異族人民妥協?
一旦開了一個口子,後面就會決堤。一旦有一次妥協,後面就是無數次的妥協。
這是琮國老祖宗絕對不願看到的情況。
寧願戰死,也絕不妥協,絕不議和!
虞牧淮端坐高位,靜靜看著朝堂上眾臣爭執不休。
站在主和派最前方的是吏部尚書,詹重,他也是內閣首輔成員。
內閣首輔歷來有六人,是朝堂中職位最高,官位最頂級的六人。
站在主戰派最前面的,也是首輔重臣之一——黃幾道。
黃幾道同時也是武英殿大學士,說他是個老頑固也不為過。
上一世,在萬知昕掌權的最後幾年,筧國也曾提出過議和。
那時筧國議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部爭儲,發生了內鬥,所以想要暫時停戰,等內部和諧了再說。
萬知昕本來是很想議和的,那時的琮國已經是戰火四起,民不聊生。
農民軍鬧起義,已經形成了幾股強大的勢力。
災荒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人們連飯都吃不飽,哪裡還想著國家,便紛紛加入了農民軍。
段奎等幾員大將戰死,琮國可用的人少之又少。
琮國岌岌可危,已經是在懸崖邊緣徘徊了,即將陷入深淵之中。
這時筧國提出議和,無異於是給琮國帶來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