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一戰,大家還不知道戰果。平原君,辛苦你將我們長平的戰果告訴給諸位大臣聽聽吧!”趙王丹坐在王座上,面無表情地看著朝中聒噪不已大臣。趙王丹見朝臣這番現狀,就猜到長平之事,他們已經知曉了。然,他還是要把長平的噩耗,告訴給大殿中的每個人。
平原君穩了穩心神,語調悲憤道:“長平一戰,我軍潰敗。馬服君戰死,公孫嘯戰死,長治侯戰死,趙灝戰死,李鍇、李肅等三十八將戰死。二十多萬將士,戰死。秦國坑殺,我國降卒二十萬。我們四十五萬將士出征,回來不到三百幼兒。”
平原君說完這道戰敗的噩耗,早已經淚落不已。大臣聞此噩耗,也陷入悲泣。四十五萬將士出征,回來不到三百幼兒。難麼多趙氏好男兒,轉眼間就命喪長平,血染山河。
趙王丹想起數十萬男兒為他而死,哭泣道:“此戰,寡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數十萬將士,都是為寡人而死。寡人,愧對諸位將士。”
朝臣聞趙王丹哭聲,齊聲道:“王上默哀。”
趙王丹站起身來,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悲號道:“長平一役,我們折損四十五萬將士。祖父、父王,苦心經營數十年的精壯之士,一戰盡喪。我國,何曾有如此大敗。晉陽之戰、邯鄲劫難,也遠不及此。寡人對不起祖父,對不起父王,對不起死去的將士。”
朝臣喊道:“臣等無能,讓王上受辱。”
“天殺的白起,坑殺我國二十萬降卒還不夠。”趙王丹淚落不止,看著朝臣,憤怒道:“白起分兵三路,一路攻我晉陽,一路攻我皮牢,親率大軍直撲邯鄲。白起說,我們不降,破城之時,就會亡我社稷,毀我宗廟,斷我子孫。你們告訴寡人,應該怎麼辦。”
平原君高喊道:“白起欺人太甚。我等身為趙氏子孫,定要為邯鄲而戰,為先祖榮譽而戰。”
平陽君也高呼道:“為邯鄲而戰,為先祖而戰。”
朝臣見平原君、平陽君兩人都表明態度,高喝道:“為邯鄲而戰,為先祖而戰。”
趙王丹聽聞朝臣之言,轉身走向王位,又轉過身來,坐了下去,“白起攻克長平,兵峰抵達武安、皮牢。我們是戰,是守,是逃亡,你們拿個主意。”
平原君道:“我等商議,有了方案。請王上遷都代郡,以避戰禍。臣,留下來,堅守邯鄲,對戰秦軍。等邯鄲劫難過去,王上再回來。”
“寡人是趙氏子孫,是一國之君。寡人逃亡代郡,留下你們守城。寡人,如何對得起先祖的英明,又如何給百姓交代。”趙王丹悲痛欲絕地道:“寡人不能走。寡人要留下來,與邯鄲共存亡,與百姓共存亡。”
“請王上遷移代郡。哪裡城池堅固,兵甲充足。邯鄲破了,王上在,民心就在。王上率代郡、雲中、雁門之兵,南下收復邯鄲。我等戰死,也瞑目了。”平陽君沒想到趙王丹會說出這番激動人心的話來,但一想到,邯鄲被破,趙王還在。趙國有主心骨,才能凝聚民心,東山再起。
平原君也怕趙王丹意氣用事,導致社稷不存,喊道:“請王上以江山社稷為重,遷都代郡。我是先王之弟,王上之叔。我也是趙氏子孫。我留下來,堅守邯鄲,與秦血戰。邯鄲在,我便在。邯鄲破,我便亡。”
朝臣也喊道:“請王上遷都代郡,以避國難。”
“寡人說了,絕不丟下你們。”趙王丹眸色堅定,語調有力道:“寡人丟了趙氏子孫的尊嚴和榮耀。寡人要親自將丟失的東西,找回來。寡人,絕不丟下你們,獨自逃亡。寡人連邯鄲都丟了,苟活著,有何臉面,統率百姓。有何臉面,去見先祖。”
平原君見趙王丹執拗之氣,又上來了,再勸道:“請王上,以江山社稷、祖宗基業為重。”
朝臣也跟著勸道:“請王上,以江山社稷、祖宗基業為重。”
“諸位不用再勸。寡人心意已定,絕不會拋下諸位,拋下邯鄲。”趙王丹語調不高,態度卻是異常堅定,“寡人要與諸位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平原君見趙王丹心意已定,也知勸不動他,喊道:“臣,願與王上,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平陽君聞言,留下淚水,激動道:“臣,願與王上,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朝臣也道:“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好,好,好。”趙王丹看著朝臣,感謝道:“我們攜手並進,共赴國難。為邯鄲、為寡人而戰。”
朝臣高呼道:“攜手並進,共赴國難。為邯鄲而戰。”
趙王丹見朝臣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甚是滿意。趙王丹走完了第一步,凝聚朝臣之心,一致對外。接下來就要走第二步,凝聚百姓之心。
趙王丹悲道:“秦人殘暴,泯滅天良。寡人擔心守不住邯鄲,牽連無辜百姓,讓他們慘遭秦人屠戮。長平已經是累累白骨,血流成河,人間地獄。寡人增添數十萬亡魂,罪業深重。寡人不想邯鄲,成為第二個人間地獄,再添罪業。傳令下去,百姓、商賈逃亡,我們不可阻擋。我們要開啟城門,讓百姓、商賈逃亡。”
邯鄲令司馬揚領命道:“喏。”
趙王丹問道:“白起何時能夠抵達邯鄲。”
平原君道:“臣已經調兵遣將,駐守皮牢、武安等防線,阻截秦軍。”
趙王丹問道:“皮牢、武安能夠阻擋秦軍多久。”
平原君道:“皮牢、武安是地勢艱險,也是守衛邯鄲最重要的屏障。臣,估計能夠抵擋秦軍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