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此。
隨著軌道控制權的戰鬥愈加緊張,並接近尾聲,一架加長機體的運輸型鵜鶘號,亦是搭載著一支突擊小隊,迅速從巴黎級的機庫中彈出。
鵜鶘號的機艙內,則是有具待機狀態的重灌暴君,以及五名精英老兵、十名地獄傘兵,和三十名同樣待機中的重灌克隆人士兵。
緊隨其後的,依舊是由一架白腿小隼戰機,和六架無人機組成的護航編隊,用以為這支突擊小隊提供掩護、展開突破。
而這支隊伍的目標,直指負責斯卡里夫護盾的空間站。
雖說此刻的空間站,亦是進入了全面防禦的狀態,各類固定火炮正接連不斷的向外傾瀉爆能光束,但是“這點兒”攔截火力,還不如由鈦式戰機群構成的攔截網,更無法同主宇宙的近防炮陣列相媲美。
甚至在應對這支突擊編隊時,空間站的反應顯得異常遲緩,無法有效形成威脅
沒辦法,空間站的固定火炮中,絕大多數都人為操控的,自然是無法像擁有智慧輔助的近防炮那般,進行自動掃描、索敵。
況且鈦式戰機群,早已被巴黎級和隱匿級所壓制,幾乎被消滅殆盡,導致空間站的防禦顯得格外脆弱。
因此,鵜鶘號的兩名飛行員幾乎沒有發揮極限技巧的機會,就憑藉著機體的速度和護航編隊的掩護,輕而易舉的穿越了薄弱的火力網,毫無阻礙的向空間站機庫逼近。
緊接著,這架鵜鶘號更是輕而易舉的闖過等離子閥門、進入了空間站機庫的內部。
?
!!!
面對突入襲來的不速之客,機庫內的帝國地勤人員,根本就來不及把閥門調整成“只准出、不準進”,亦或是徹底關閉的模式。
由於千瘡之子1連和調查部的聯合艦隊,早已對斯卡里夫的指揮系統展開了猛烈的電子干擾,致使整個指揮體系陷入了全面的癱瘓狀態。
即便空間站的控制室察覺到了突擊編隊的意圖,然而,發出的相關命令和指示依舊存在顯著的延遲。
就算機庫的地勤人員接到了提醒,但已經為時已晚。
在眾目睽睽之下,運輸型鵜鶘號展開了尾部的艙門——
踏、踏!
然後,二十名克隆人士兵率先湧出機艙。
這些生物兵器身穿厚重的戰術甲冑,而且還配備了全覆蓋式機械骨骼,來進一步增強力量與速度,而他們手中緊握的則是大口徑高斯槍械。
“1隊,向十點鐘方向進行火力壓制。
2隊,解決三點鐘方向的衝鋒隊哨兵。
餘下單位負責掩護,構建防禦陣地。”
頭盔塗裝為紅色的克隆人指揮官,發出的命令清晰有力,且克隆人獨有的沉穩鼻腔音,聽起來更是充滿威懾力。
隨著指令傳出,所有克隆人士兵迅速分散開來,進入最佳的戰鬥姿態。
最主要的是每個單位,都展現出了超凡的默契與執行力,它們會自主選擇最佳的位置和射擊角度,向那些仍處於懵圈狀態的帝國衝鋒隊,進行長短點射的火力壓制和精準擊殺。
克隆人系列“產品”,早已不同於最初的原始版本。
經過十數年的迭代與升級,它們的思維邏輯不再侷限於機械、呆板的反應,而是擁有了完整的戰術頭腦和靈活應變的能力。
它們不僅是“高階的炮灰”,更是能夠在極端壓力下,迅速做出戰術調整的“戰士”。
雖然它們的智慧比不上愚笨型AI,或者更加“擬人”的合成人,但它們展現出的戰鬥力若是橫向對比,幾乎無可匹敵。
縱使精英老兵、地獄傘兵,也不敢保證能夠輕易戰勝相等數量的克隆人士兵。
況且,克隆人的優勢始終體現在低成本與高效率上,儘管在其他方面相對薄弱,比如情報處理與情感理解,可它們不知疲倦、沒有痛覺,永遠執行命令,直至戰鬥結束。
所以在三十名克隆人湧出鵜鶘號機艙的瞬間,就對駐守空間站機庫的衝鋒隊,形成了絕對的火力壓制。
待重灌暴君亦是屈膝爬出機艙,再雙手拎起旋轉高斯機炮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