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規模小,生產靈活,產品多樣化為主要核心生產力,做工業生產配套工作。
像是食品廠、工作服、配件、零部件、包裝等等,是以輕工業輕汙染為主要產業結構。
在工業變革的同時,也在調整這些生產結構,逐步向專業化、標準化考慮。
尤其是新建廠區,更是高標準嚴要求,一步到位,打造零汙染零風險的生產工業體系。
兼併來的十六家企業,部分生產機械拆下來就被紅星廠給賣掉了,因為太老了。
不僅僅賣十六家工廠的機械裝置,甚至連紅星廠自己的一些裝置也在出售。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李懷德等人此行調研的重點之一便是裝置出售。
景玉農也是這項工作的負責人,收購是她負責,出售自然也是她負責。
紅星廠要在鋼城新建專業軋鋼廠,現有的副廠和分廠都會被整合掉。
賣的裝置和機械也主要是分廠和副廠的,因為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已經被鋼城工業或者供應鏈體系所取代了。
工人會被調劑到鋼城,或者京城廠區的其他工廠。
這邊在賣裝置,鋼城那邊就是在買裝置了,收購一機廠以後,與京城機械廠的合作加深,對紅星廠內部生產機械要整體換代。
從國外引進的新裝置和新工藝會成為兩年後軋鋼廠開工的新風貌。
徵地上建新廠,建學校,建醫院,建集團總部大樓等等,十六家工廠所在的廠區就是拆了。
按照規劃,需要拆掉危房和舊房,拆掉圍牆和原本的生產結構。
廠區所屬的宿舍是最後拆的專案,一等紅星廠的居民區建設完成,這裡將會成為一片空地,再進行新廠區的建設。
而亮馬河工業區最大的工程是什麼?
是河道和堤壩的重建和加固工程,堪比正在建設的三防工程。
三防工程從去年就在搞,快一年了還沒有結束,可見生態工業區地下工程有多麼大。
按照郎鎮南的介紹,只要完成了地下主體結構的建設,地面部分的建設會很快。
三年的時間,這才是第一年啊。
第一年的工程重點就是學校要交付,其次便是三防工程要完工,最後就是所有規劃建築要完成地基建設,包括亮馬河的擴建和引流。
第二年要完成居民區的建設,完成醫院和市場的建設,要完成十六家企業的拆遷工作。
第三年便是要完成三產工業的整體建設,基礎工程的整體建設,亮馬河河道的工程建設,以及集團辦公大樓的建設。
到這一步,紅星廠已經成為了紅星鋼鐵集團,廠職工也住進了居民區,生態工業區總體結構已經顯露,軋鋼廠也要搬遷至鋼城。
第四年便是軋鋼廠廠區的拆除和改造,以及附屬結構的建設。
第五年才是全部工程的合攏和地面景觀的建設和鋪建運營。
三年計劃,五年規劃,體現在亮馬河工業區便是如此。
在這期間,紅星廠要維持一萬人左右的建築力量,用全部的外貿利潤和全年的預算支撐這一瘋狂的基建行動。
同時,紅星廠的總體工人數量,也會呈現一個較大的波動。
今年年底,全廠工人人數將會突破九萬人,因為還有奉城一機廠。
就在人數不斷增多的過程中,紅星廠一邊打造教育體系,一邊推動基層和機關的人事變革。
雖然李懷德在公開場合講,人事變革不是淘汰,是更合理的人力資源應用。
但事實上,更多的大學生和高中生,以及紅星廠教育體系走出來的優秀畢業生會成為紅星廠生產和管理體系的主要支撐力量。
原本的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要受到一定的衝擊,也就是崗位調配。
無法滿足工作需要,或者發展潛力不足的幹部和工人,會被調劑到較為合適的位置上。
其實都知道,最主流的位置便是工程隊。
紅星廠已經在申請組建建築分公司,還是特別專業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