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深邃的眼神中露出了一絲略顯憂傷的回憶之色,他繼續說道:黃帝被風伯、雨師所敗,即命祝融回中原有熊國都請應龍助戰。
應龍得到黃帝傳令,立即奔赴涿鹿。三日之後,夸父又來叫陣,黃帝仍命力牧、常先、大鴻率軍隊迎戰。
兩軍正在廝殺之時,風伯、雨師又站立雲端使用妖術,颳起狂風,傾下暴雨。這時,應龍化作一條巨大的黑龍,在烏雲中昂頭擺尾,張開門扇似的大口,將那傾盆暴雨吸入口中。
風伯、雨師見一條巨龍將那大水吸去,又加大妖術,大風將巨龍颳得搖搖晃晃,難以在雲端停立;大雨似江河決口,使巨龍難以盡收。
應龍與風伯、雨師相持一個時辰,漸漸支援不住,耗盡功力,不能歸天,便逃到南方去了。
應龍被雨師、風伯打敗後,力牧、常先等也被風雨吹打得潰不成軍。黃帝在涿鹿城頭,立即命令風后揮旗撤兵。正在這時,突然從遠處傳來呼叫聲:軒轅且慢!
黃帝、風后正要揮旗,抬頭尋聲望去,只見從西北天空飛來一位女子,身著青衣,倏然落在黃帝身邊說:軒轅,勿憂,待我破他妖術!
說罷,從她的翅膀上拔出一根羽毛,放在手掌之上,用嘴一吹,變成一根火棍,霎時,那火棍由細變粗,發出一道巨光射向風伯、雨師。
那風伯、雨師正在得意作法,突然見一道紅光射來,頓時手抖嘴顫,扇落口閉,風雨消逝。
那正在追殺黃帝士兵的夸父將士,也頓時感到渾身酥軟,大汗淋漓,口乾舌燥,步履難行。這時,風后在城頭之上,急揮“熊”旗,力牧、常先立即命令軍隊調頭向蚩尤軍殺去。
蚩尤軍見黃帝軍殺來,立即回頭奔逃,跑得慢的死於刀下。力牧、常先凱旋入城,黃帝設宴慶賀,令樂師、舞師演奏《鼓曲》慶祝勝利。
而這個女子就是魃,乃是天上的旱神。居住在有熊國西南的一個叫崑崙山地方,在山中採集日、月之光,練就趕雨驅風之術,曾經雲遊各地,驅趕暴風淫雨,拯救過百姓。
此崑崙山並不是大荒之中那個西王母所在的崑崙,只是同名而已!這次從崑崙山上趕來幫助黃帝攻打風伯、雨師,也耗盡身上功力,再也飛不上天空,只好留在人間!
傳說她居住在北方,所以,北方經常缺雨少水,人們便稱她為“女魃”。而之後的“旱魃”之名,完全也出自她的麾下眾殭屍!
楊卓超問道:大個子,你既然與蚩尤同為巫族的大巫,那風伯、雨師也應該是你們一起的呀!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是逃掉了,還是被殺了?
刑天道:不錯,在遠古時期我們也算是一起的!因為那風伯、雨師同樣也是巫族的大巫身份。
風伯,其實就是風神,也稱作風師、飛廉、箕伯等等,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風伯的搭檔雨師就是雨神,亦稱萍翳、玄冥等。
風伯名字叫做飛廉,他原來是蚩尤的師弟。他的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佈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他的頭好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
他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傅,在祁山修煉。修煉的時候,飛廉發現對面山上有塊大石,每遇風雨來時便飛起如燕,等天放晴時,有安伏在原處,不由暗暗稱奇,於是留心觀察起來。
有一天半夜裡,只見這塊大石動了起來,轉眼變成一個形同布囊的無足活物,往地上深吸兩口氣,仰天噴出。頓時,狂風驟發,飛沙走石,把玩意兒又似飛翔的燕子一樣,在大風中飛旋。
飛廉身手敏捷,一躍而上,將它逮住,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運氣侯,掌八風訊息的"風母"。於是他從“風母”這裡學會了致風,收風的奇術。
雨師是掌管雨的大巫,有叫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們其實就是赤松子,又寫作“赤誦子”。
他是炎帝神農氏時施雨的雨師。這位赤松子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曾做過炎帝神農氏的雨師,後來從西天母那裡得了什麼不死藥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
後來成為了巫族的大巫,只是此人曾經拐走我家主公炎帝的小女兒後不知所蹤!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松子才想起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
炎帝到高辛之間隔著黃帝、少昊和高陽三代,原來那幾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在遠古時期,人民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捱餓,日子過得和艱難。
後來,由我家主公神農氏用木製做耒、耜,教大家種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於是神農氏才被眾人舉為首領。
年復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了,一連數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裡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噴甭說汲水澆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