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超道:原來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魔神羅睺奪了女魃孩子的舍,意思是要先把那孩子給弄死?
葛老道:這個也不一定!因為奪舍這種法術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奪生,一種是奪死,奪生是以自己的魂取代被奪舍之人的魂,但仍保留其魄。
奪死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奪人,一種是奪獸,人有魂魄,然死去之人魂飛魄散,故奪舍之後有了魂,還要修煉出魄才行,而獸有魂無魄,不必修煉出魄。
這奪舍以前在寰宇華夏也有人修煉,因為奪舍在《楞嚴經》中被稱之為“投灰”,是異域的一種術法,傳聞西域的妖僧很擅長這種術法。
曾經有人去西域邊陲之地,途中勞頓,在一荒廟旁歇息。那廟門前有一匹死駱駝,已經腐爛的不成樣子,腐臭味隨風傳來,讓人難以忍受!
他想剛要離開,卻又覺得渾身疲憊不堪!拔不動腿。正躊躇之時,只見一個老僧帶著一名少年模樣的人走了過來,也坐在了廟旁歇息,那少年看到腐爛的駱駝,便露出厭惡的神情。
那少年模樣的人對老僧命令道:“徒弟,趕快讓這腐馬離開。”
老僧隨即閉目上眼睛,一動不動,似入定了一般,過了一會兒,那死去的駱駝忽然掙扎著站了起來,往下風的方向奔去,跑了約有百丈遠才倒在了路邊。
老僧隨之睜開了眼睛,十分恭敬的對少年說已經將馬給遣走了。而這老僧所使的便是奪舍之法!
楊卓超道:那這老僧所用的一定是奪獸之法,因為獸有魂無魄,不必修煉出魄!所以那個老僧才能立即操縱死去的馬離開。
葛老點點頭道:不錯,這老僧的確是用的奪獸之法!
這時候,那白無常謝必安也來到楊卓超與葛老的旁邊,並說道:看來魔族還沒準備好,遲遲不見他們來攻城。
楊卓超打趣道:無常大人怎麼好像還特別希望敵方來攻城一樣!不用這麼憂慮,俗話說得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什麼好擔心的?你看看你就像是一個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謝必安苦笑道:上仙倒是在調笑我了!自從魔族大軍打進來之後,我就沒有一絲的清閒時光!也是命苦啊.....
楊卓超道:我記得寰宇華夏上面,南朝宋初的“陶淵明”曾經寫過一個《桃花源記》。裡面描繪的那種世外桃源的樣子,實在是令人著迷!無常大人現在是否很嚮往那樣的地方?
謝必安道:上仙說的這個有點問題!楊卓超問道:哦,什麼問題?
謝必安道:因為我恰巧研究了一下陶淵明寫的這個《桃花源詩》的序言,這《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而我恰恰又很喜歡這位文人,所以我發現了一些蹊蹺之處!
我懷疑,陶淵明他所記錄的應該是一個死去的世界.....
楊卓超聽完明顯一愣,說道:你的觀點比較新穎,既然你是陶淵明的“粉絲”,那應該有你獨到的見解!你且說說看看。
謝必安點點頭道:根據我的仔細研讀,發現了其中的八個疑點:
疑點一,漁民迷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這個武陵漁夫,既然以捕魚過活,應該有些年頭了,或許他的父親,他的爺爺,都是漁夫。
既然如此,捕魚線路應該輕車熟路才對,閉著眼睛都能摸著回家,怎麼會“忘路之遠近”呢?這太不尋常了啊?難道遇到鬼打牆了?
疑點二,詭異桃花林。
漁夫走在小溪邊,走著走著,突然閃出一片桃花林,異常美麗,絢爛芬芳,香氣撲鼻,漁夫經常從這邊走過,怎麼從來不曾留意這片桃花林呢?
“中無雜樹”就更奇怪了,遠近既無村落,又無人家,無人打理,就算有桃林,也應該雜木叢生,亂七八糟才是,“中無雜樹”如何做到的呢?是誰栽了桃樹,又是誰在打理呢?
況且,桃樹本就是驅鬼辟邪之物,難不成附近有鬼魅妖邪,這片桃林是來阻擋它們出沒的?
疑點三,墓道。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漁夫往前走啊走,發現一座山,山腳有個洞,漁夫便鑽了進去。這漁夫膽子真大,看到洞就往裡面鑽,就不怕裡面有毒蛇猛獸嗎?
洞口非常之小,越往裡面爬越寬敞,漁夫鑽的當真的是山洞,不是別的地方,如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