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超皺了鄒眉頭說道:聽下來,感覺西方佛教的“六道”與道教的“五道”中間,其實也就是少了一道“阿修羅”!是不是這個說法?
白無常謝必安回答道:佛教的“六道”所指的是,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受身,此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
而這六道是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來劃分的!佛陀依聖人的智慧觀見,概括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
天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天道、修羅道、人道為善道,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樂多苦少。
阿修羅道雖然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因緣受種種染汙,造種種不善業,待其天人福報結束後,便會隨惡業業力墮入人、畜生、餓鬼、乃至地獄道中。
畜生、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以識為食唯苦無樂。
六道的真實情形甚深不可言說,佛透過種種譬喻讓大眾對六道的各種“樂”、苦有一個直觀感受,為如何能夠離苦得樂指引方向。而智者則由譬喻得佛甚深真實義,成就大悲心,救度眾生永離煩惱生死,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佛教認為,六道其實並非只是死後的事,當生即有六道輪迴。萬不可以為離死尚早,就能夠隨意造作惡業。
而道教之五道,教義是行善者成神,作惡者下地獄,勸人棄惡從善。也基本上與佛教的六道相差不多!總之都是以導人向善為基本的原則。
楊卓超點點頭道:本來就應該如此!如果是一味的鼓吹殺生成聖,就脫離背棄了當時創立者的初衷了。
白無常接著繼續說道:阿修羅被稱佛教之為“非天”,他與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但又不是人!他是一種非人、非神、非鬼,的生物。大多數都長得十分醜陋噁心,面目可憎!
“果報”似天而非天之義,也就是相對於“天人”的存在。天人又稱天眾,即二十諸天以及其他天神。在佛教中,天神並沒有超脫生死輪迴,仍有墮入惡道的可能,因為他們仍和人、畜生處在同一個大的等級上。
佛教有“十道”之說,前四道為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這四聖皆超脫了生死輪迴;後六道則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諸有情”,亦稱“眾生”。
天為“六道”之首,但還得小心翼翼,努力護法,否則就有被開除“天籍”,從而落入“三惡道”的可能!
但阿修羅道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提婆神惡戰,但阿修羅也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
在佛教中,也有部分的特性是隻有在佛經中提到的。阿修羅道非常特別,佛經說:阿修羅男身形醜惡,但阿修羅女卻又端正美貌!
故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為首領的提婆神群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乏美女,兩神相互妒忌,時傳爭戰。故俗謂戰場為“修羅場”。
法華經序品列有四個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
由於阿修羅王眾多,其形不一,阿修羅王的形象,也有多種說法,有的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須彌山四倍;有的千頭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須彌山。
有的三頭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體相。這些形象都難表現,畫作中一般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託日月,雙足立海上,身越須彌山。
據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貪玩的仙人到人間遊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
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於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隻眼睛、二十四隻腳,頭、口與手數皆為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為阿修羅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