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在華夏古人看來,是被母包含的,比母小,是公子。
2分=1寸=5公分。
華夏10分,則是華夏1尺,也就是25公分,4尺=1米!
而25公分,正是接近身材較高的阿咦的小臂的長度,為此,手臂上的骨頭才叫尺骨的。
絕不會是1米等於3尺的極為可笑的除不盡的計量尺寸,要知道,這可不是做什麼數學推理,這僅僅是為了日常丈量萬物方便而已,弄出個除不盡的換算單位來?
這多可笑?三尺等於一米?
可偏偏所有人都信了。
張靜濤再作了個掂量古錢的動作。
古錢重2.5克。
克字,此刻看,很顯然了,十字這個字形,也帶著平面一的中間,被一豎貫穿的形態,也就是說,平面中間的部分被刻了出來,為此,克用刻音,這一刻後,這枚錢,中間的方孔‘口’中的材料,就如‘兒’一般,生了出來。
這個兒,就是1克。
也就是說,在華夏洪荒,古錢的材質是:1公分*1公分*1毫米=1克
以定衡!
為此,這樣的錢,也叫五銖錢的。
就如那玉錢,若中間沒去掉1克,那麼這個2.5公分直徑的錢,就是5克重,但因中間去掉了一克,因而,它就不叫五克錢了,而叫作五銖錢。
這個‘銖’字,正是說,木頭大面的中間,用分割法,去掉了一小個小面。
為此,珠珠的珠字,就是這麼來的,並且就是用在算盤上的。
正是因為這算珠被阿咦作成了紅色,用於珠算時,更醒目,朱字才帶有了紅色的含義。
但是,這硃紅色的顏色,實際上並非是很多人認為的鮮紅色,知道了五銖錢的含義後,就知道了,硃紅,是說五分大紅中,加入了一分黑色,而調出來的顏色。
因黑色能吞沒一切,在顏色中,擁有去除一切的力量,卻非白色。
為此,這可這兩半的錢,卻並不叫兩半錢,而叫五銖錢。
那麼,這麼精準的分量,如何在錢幣上有字的情況之下,還能做準呢?
這就要說到華夏的錢字了。
這個字,金字旁,和金字本身,並不完全相同。
金子旁,帶著個幹字,那逆勾,帶著反向旋轉讓金屬幹變得滾圓的含義,也帶著鋒銳金屬物品的含義,也就是說,它最初的本意,是說一艮帶著丁勾的金屬幹,並且,上面分了一片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