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問紫蘇:“石頭對你說了什麼。”
紫蘇並沒有看到石頭犯惡,眼角帶著風情說:“石頭想幹我,我不答應,說今日便喜歡你了,要來看看你想不想幹我,石頭就說,我這麼美麗,定然能讓你喜歡,讓我試試你幹起女人時的耐力是不是很厲害,他說你必然很弱,無法給我快樂。”
原始人說話自然不會遮遮掩掩。
“嗯嗯,石頭謀害主母,你別下來,只在這裡看著就行。”張靜濤說了一聲,連爬帶跳,下了石丘,朝著湖邊跑去。
“怪不得剛還看到二人說話,一眨眼,二人就都不見了,但我亦沒看到石頭有行兇的跡象啊。”紫蘇現在才反應過來,卻對張靜濤的話有些懷疑。
張靜濤不管紫蘇說了什麼,跑到了湖邊後,見湖岸到水面的落差很大,終於發現,阿咦並沒有因為落水後努力求生,就學會游泳。
是的,阿咦沒有學會游泳。
張靜濤心都涼了,身體都有點顫抖,又細細看岸下近處的茂密矛草。
看了幾眼後,他又猛然一喜,因他看到了阿咦那嬌俏小腦袋躲在了矛草的下面,露在了水面外。
再細看,看到茅草下露出了幾段綁在一起的竹子的竹稍,卻是一張極為簡易的竹排。
阿咦的手,正搭在了湖邊茂盛的矛草下的這一張竹排上。
無疑,那竹筏是阿咦在見到了撈魚的竹幹可以漂在水面上之後,才想到的。
而以前,她會沒想到這個發明,是因為她從沒想過人真的可以浮在水中的,也沒試圖去這麼做過,可今日必須救人之後,她就發現,必須要弄出幫助人浮在水裡的東西來,才想到了這個法子。
但那竹子編得還不多,才三根,因此,並不寬闊,藏在矛草之下後,石頭就沒注意到。
阿咦就是編了三根竹子後,一頭用繩子牽在水邊的柳樹上,把竹排放入水裡,發現很有用,但麻繩不夠了,才又想回主洞去拿麻繩。
另外,阿咦的探頭一次的本事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她主動一個潛水後,努力在水裡遊了一小段,而後一探頭,就正好到了竹排旁邊,才能一把抓住了竹排。
張靜濤邊把阿咦拉起來,邊在簡單詢問中,瞭解了這些情況。
阿咦說的華夏音語已然十分豐富,足以讓張靜濤明白一切,甚至這些音語大部分已然有了文字。
為此,阿咦詳細告訴了張靜濤,她知道自己必須要浮水,而竹竿既然能浮水,一定能幫助她,再加上她本能夠在水裡遊動並探頭一下,又習慣了潛水,並不會太慌,就潛了一下水,一個探頭抓住了岸邊的竹筏。
石頭拿了飛石,想要砸她時,她又把腦袋潛入了水中,為此,石頭沒看見她躲在了竹筏下。
而這種語言方式,可不是任何語言都可以的。
華夏文字就唯美在,常常是先把對事物的第一感受放在事物的前面,這看似是倒裝,但這樣的詞語構成句子後,句子卻會變得結構清晰,看上去反而成了順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