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咦便氣呼呼說:“伏夕,來幫我堆個土臺子。”
“好。”張靜濤用力點頭,他的情緒有多興奮,艮本沒人知道,此刻,別說讓他堆一個土臺,就讓他堆出一個長城來,他都應了。
於是,他便很聽話的,完全是按照阿咦的要求堆出了個土臺來。
這個土臺,毫無疑問就是后土皇天中的后土之臺了。
而張靜濤玩泥巴的手藝,讓阿咦真的很滿意,她大大表揚了張靜濤一番,才把竹籤插了上去,這下終於好了,她確定了她的小腦袋放置的觀測位置後,竹籤就能完全對準太陽了。
而這樣,竟然也是能觀察日影的,張靜濤第一次發現這個情況。
因這樣竹籤對著太陽射準後,留下的影子,就是一個點,為此,小妹子在弄準了第一艮竹籤的角度後,終於發現,她是不用腦袋去湊的。
張靜濤忽而發現,這也正是菩提之樹。
菩字,‘艹立口’組成,豈非就是草木立於土臺?
提字,‘扌日疋’組成,豈非又是斜提編楚才料‘疋’,對著日?
為此,對準了,那便是‘是’字。
張靜濤也發現吳承恩真的是知道華祖真跡的,就跟著幫忙,搶了吳承恩的雅號,當了一天的‘射陽山人’。
又是新的一日。
這一日,阿咦早早就醒了,等太陽出現,她觀察了自己的那些竹籤後,下定了決心要做記錄。
而連著這一日,連續六日,都是陽光燦爛,阿咦就在這在六日中,一邊每天插竹籤,一邊跟著她自己觀察竹籤的角度,在地上畫了一排六個點,到了第七日,又想了想,更在這六個點的最後,再次加上一個點。
這樣,便有了七個點。
第一個點,表示有了天光,太陽剛從地平面升起,在山丘樹林的遮擋之下,半躲在了林木中,算是白天的起點,為躲;
第二個點,表示日已然斜角起,銳光四射,其角度,如鋒銳的刀尖,為銳;
第三個點,表示人朝東時,日耀到眯眼,為眯;
第四個點,表示人朝東時,日照後腦頭髮,為發;
第五個點,表示日的光照熱度開始縮減,已經是殘陽,為縮;
第六個點,表示日已西下,只是還未落下地平面,拉出了長長的影子,算作是白天一旦的終結,為拉;
第七個點,表示日完全西落到湖水下面看不見,雖天還未完全黑下,但已然代表了晚上的開端,以及整個晚上,為夕,這個點,卻不是日影形成的,而是一個邏輯點,亦是思維的飛躍。
這第七日,阿咦更不斷看這些點,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一會後,坐下來思考時,又在地上畫了一個燃燒的火焰,看上去,就如一個字母
,並用大堆火焰吃風時的熱熱聲,取了近似‘熱’的發音,
又畫了一個橢圓的土豆,加一個轉動方向的尾巴,就成了一個e,表示土豆在火焰邊轉動著,被烤著。
大概覺得太陽烤著大地,有點像她烤土豆。
烤土豆,全世界只有這小妹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