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便先在洞口安置竹籤護欄,做好防護。
還好,洞口的泥土雖不多,甚至到了洞前,都沒有泥土了,但是那些地面的太湖石上有很多孔洞,足以插上竹矛,構建柵欄。
而後,二人便帶著家獸在附近溜達了一圈。
等到了中午,見那頭死咢龍並未惹來野獸,二人才去給咢龍剝皮。
剝咢龍皮,用鋒利的石刀還是很有效的。
也不同於羅格的工廠裡處理咢龍皮,只要肚子上的軟皮,絲族的二人是要咢龍那帶骨的背皮的,也不在乎整塊皮被分為碎皮,因此,要好處理得多。
只是,那咢龍爪子被切開後,阿咦還研究了好久,就想把它們再縫起來,作成手套。
這個想法,也是野人就有的。
只是,野人不會去想是否要做出一隻手套來,他們只會考慮用整塊的皮毛來當作各種巴手的護套,來達到保護手的目的。
而編織術傳開後,他們也只會在各種巴手上綁上草繩。
不過,為了好看,猿人們會把自然顏色染了草繩,再用來綁把手,為此,這樣的巴手常五顏六色都有。
至於歷史上是否由此記載。
有的,‘色’這個字,就是這麼來的,說的就是‘巴’上的各種顏色,亦代表了最早的染料的使用。
而阿咦在以往,會用麻繩來作巴手,也會給麻繩染色,那顏色就更細膩了。
此刻,她便是打算在咢龍皮上打洞,然後再把它們縫合起來。
“也可以用麻繩編成這剖開的咢龍爪的樣子,再縫起來呢。”阿咦又有了新發現,高興說。
“嗯嗯嗯,阿咦好厲害。”張靜濤大讚,手套,對猿人來說,太重要了。
等剝好了咢龍皮後,便是取肉。
為了乾淨,二人取肉時,都未破肚,只取了背上的肉。
動物的肚子裡不乾淨,連南方的野人都是懂的。
並且,二人也細細檢查了這些咢龍肉,肉體很健康乾淨,沒有任何起結節,沒有任何斑點,否則,二人會把這肉扔掉。
因而,這樣乾淨的肉,放在竹扁裡醃製起來,明日就可以吃了。
對此,張靜濤沒想要提出那鑽木取火的技術,他寧可忍受那醃肉的腥味,也不想影響阿咦對世界的觀察能力。
這種觀察能力才是最珍貴的,是現代人已經慢慢失去了的能力。
二人便把一邊一個帶有一些大坑的,大約有二十個平方的小山洞當作了皮革洞,用綁在一起的一捆竹筒來運水,把一個大坑裡加滿了水,再加入了一簍子的鹽,一小簍子的鹼。
而後便把咢龍皮浸泡進了鹽鹼池。
不放在主洞,是因為這樣的皮革專用鹽池會有難聞的氣味,並且也有可能引來兇獸。
為此,這個鹽池不是浸泡食用肉的,若要大批次醃製食用肉,自然會另用乾淨小坑。
處理好咢龍後,二人便帶著家獸,去另一個小洞中挖坑了。